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资讯 >

建国初期的岚县戏曲

2022-01-2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刘海珍

新中国成立前,岚县境内无晋剧演出团体,若遇各大村镇举行庙会社火活动,均邀请临县等外县晋剧团来岚演出。

1946年,贺龙部队进驻岚县后,绥蒙剧社,七月剧社等边区剧社先后来岚为革命老区人民进行慰问演出。七月剧社于1939年7月在隰县郑家岭建立,不久即转到晋西北的兴县,归晋绥分局领导剧社先由叶石、高禹等同志担任社长,主要演员有郭云山,冀兰香等。绥蒙剧社又称人民剧社,1948年改为边区人民剧社,社长是张焕同志,指导员是胡宗武同志。主要演员有雷补枝(艺名二梅兰)、“海棠花”王秀英、“夏花园”,陈云山,曹正国等。于1949年冬转到太原,进行了改编。

由于这些剧社当时在边区,文化艺术界人士受我党政策的重视和保护,所以,这些剧社成了很多文艺界人士向往和云集之地从演职人员、阵容、服装到道具及演员的演技上均为一流水平。如在我县浮家峪村慰问我军伤员演出时“二梅兰”、“海棠花”、“十三红”(郭云山)等名角的精湛表演,给我县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东村、西村、东土峪等大村镇演出时,更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当年看过演出的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说起来津津乐道。这些剧社为我县人民送来了有史以来最美最为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时间推到了1949年,这时,岚县解放已有四年时间(1945年日寇投降),四年里,新成立的岚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积极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全县经济逐步复苏,人民生活安定,县内各项工作基本走上了平稳运行的轨道。这年冬天东村出了一件新鲜事,由郭马子,张杰等人提议牵头,组合了一批晋剧业余爱好者成立起了东村业余晋剧班。这些人每到晚上就聚集在东村东河滩商联会门前(今东河滩李海珍住处)刘二孩开设的饭馆里拉打弹唱,排练晋剧戏文。刘二孩,天洼村人,为人热情随和,他不仅热爱晋剧还自习会了拉晋胡,所以这班人都乐于来他饭馆活动。当时参加活动的人有:牛白子(牛奶子之父)、郭马子(郭喜旺之父)、张子文(张元喜之父)、张杰(张连珍之父)、贾牛只(贾乃只之父)、杨长珠(杨宝宝之父)、程三旦(程德华之父)、程三全(程云太之父)、闫长成(闫卯生之父)、聂驼小(聂玉兰之父),还有临县来岚的鼓师老珠日(真名不详),打马锣的赵秃子(老家芦家洼村人),弹三弦的冯继明(我县后沟村人、后在忻州工作),有照明师苏拐子(苏卯珍之父)、不详甜(苏虎珍之父)兄弟二人。

不久,晋剧戏班根据各人的条件特长和爱好进行了行当的分配,他们分别是:郭马子(青衣)、牛白子(须生)、张杰(大花脸)、张子文(须生)、贾牛子(二花脸)、杨长珠(武生兼小生)、程三旦(二花)、程三全(三花脸)、阎长城(二花脸)、刘丑腾(三花脸)、吴瑞汤《三花脸),聂驼小(箱倌)。业余晋剧班专门从平遥聘请来一个戏曲老师傅辅导传授晋剧技艺。

经过一冬的紧张排练,195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业余晋剧班正式在东村戏台上亮相演出,他们当时能上演剧目有《打金枝》、《牧牛卷》、《金水桥》、《见皇姑》、《走山》、《辕门斩子》等。

正当东村业余晋剧班的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赞扬的时候,从县政府传来一个好消息,岚县人民政府充分考虑到了当前全县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作出决定,从县各部门抽调10人成立文工团,并与东村业余晋剧班合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演出活动。

县里这10人都是享受政府待遇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每月是160斤小米的酬薪。其中有从文化馆调来的张虎祥(岚城人),还有从其他部门调来的吕志诚(岚城人),张宝珍(东村人)、杨惠英(河口人)、吕佩莲(东村人)、刘德(南白家庄人)等人。

张宝珍原来在普明小学教书,因他人生得俊俏被调来扮小旦角色。而从东村原业余班合并过来的都不享受政府待遇。那时,农村演出的戏钱为小米,所以每台戏下来,这些不享受政府待遇的演职人员则按人分配不等数量的小米(都是按斗计称)。

1950年,岚县文工团在全县村镇的下乡演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苦于没有文化艺术生活享受的广大人民群众,自然对剧团的演出热爱至极,不管剧团演出技艺和水平的高低,不管服饰是否鲜艳,道具是否齐全,它总归是自己家乡土生土长的一支戏曲队伍。那份新鲜感,那份喜悦之情是无法形容的,所以他们纷纷邀请剧团到自己村里来演出。

岚县文工团在县内演出从1950年一直坚持到1951年冬停止。它从成立到演出,为岚县戏曲史上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至今东村民间依然流着他们当年演出活动期间留下的各种传闻。不难看出,人们对戏曲界这班老艺人的无限思念及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渴望。

这班人(除县里抽调的10人外)原本都是出于对戏曲的业余爱好才走到一起的。张杰,这个来岚做生意而后定居东村的寿阳汉子,为人豪爽。不仅嗓门好,还爱哼晋剧。当时他在东村南街经营着自己的粉房和磨房生意,经济状况很好,主动出资为剧团置办服饰道具;贾牛子,老家交城人,在东村东河滩开设拉面馆,就凭他对晋剧的的偏爱,除逢集开滩外,余下的全部精力投到戏班上来,他扮得行当是花脸,至今东村街上仍流传着一句颇为诙谐又引人发笑的歇后语,贾牛子的耍圪节棒--有寸尺的。它产生于剧目《辕门斩子》中他扮的焦赞这个角色,当时他在与穆桂英的对打中,手里的圪节棒舞得来劲,失手向台下飞去,吓得看戏的人们急忙闪开,圪节棒掉落到地上没有砸着人,人们虚惊一场。事后贾牛子自嘲地对大家说:“咱耍圪节棒是有尺寸的,怎能伤着人呢”?另外,还有一句让人听了既无奈又难理解的顺口溜“有了三旦下三旦,没啦三旦加三旦(三旦,即唱二花脸的程三旦)。

那时,所有的演职人员年青气盛凭着对戏曲事业的一股挚爱之情,不计报酬多少,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留下了许多亮点,也培养出了一批岚县最早的戏曲演职人员。

郭马子,中共党员,革命退伍军人,人聪明、悟性高,既能扮演青衣(正旦),又能演须生、花脸,是个多面手,剧班的台柱子。杨长珠,革命退伍军人,在贺龙部队文工团学得小生兼武生行当,人不仅长的魁武俊气,连举手投足都有“周瑜生”的韵味。他在“黄鹤楼”上扮演的周瑜惟妙惟肖,倾到了无数观众。另有牛白子的须生,演出专注、认真,人称“舍命红”,他在“走山”剧中扮演的老家人曹福从唱腔、做功都达到了一个专业演员的水平。

1951年秋,文工团的东村籍演职人员,在不享受政府待遇的情况下,出于生活实际的需求,决定放弃他们所热爱的戏曲事业,先后都自动地离开了文工团。因为他们大多都是拖家带口的人,剧团的微薄收人难以维持家计,贾牛子仍旧重操他的拉面馆业务,杨长珠从事了家传的打铁手艺,张杰的粉房、磨坊生意需他操持,张宝珍要求调动,到了县图书馆工作。拉晋胡的刘二孩也重开他的饭店,郭马子也由于担任村农会主任的工作脱不开身,也写了辞退申请书。岚县文工团的活动暂时停了下来。

岚县文工团首创的晋剧演出,从成立到演出只活动了二年时间,它为当时岚县这片戏曲文化的荒芜之地吹来暖暖的春风,在岚县人民心目中播种下了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晋剧艺术种子,为岚县未来的晋剧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2年正月闹元宵,县城(东村)街上又放火、又搞提灯会, “上明龙灯”“东村高跷”及各村的秧歌将县城群众文化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唯一令人感到的缺憾就是没有大戏助兴。由于群众呼声强烈,岚县文工团由政府出面协调交给东村西街郭照锁个人投资经营。郭将原东村业余晋剧班部分演员及服装道具接管,并通过关系,从外地请来一位唱青衣的女演员王根卿。正月二十五,郭的晋剧团在县城首场演出《铡美案》,王根卿出演剧中秦香莲一炮打响,满场喝彩叫好声而名声大震,在当时剧团女演员登台,本来就是一件让人瞩目聚焦的新鲜事,再加上王根卿本人长得端庄秀丽,唱腔身段都很美,所以剧团的名声大震,戏价也大增。光王根卿一人每台演出报酬就是两石小米。这也是后来人们习惯称王根卿叫“两石米”的原因。

当剧团逐日走红的时候,由于郭照锁与王根卿二人之间发生了情感纠纷问题,导致了郭的家庭出现了矛盾和危机,郭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王根卿闹情绪不登台,这时剧团群龙无首。演出被迫停顿下来,郭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损失。当时民间送了郭几句顺口溜:

郭照锁领戏,南街倒在北院。

北院卖成了圐圙,气得“两石米”不见。

剧团的演出活动又一次陷人瘫痪状态。

这年春天,有一班近60人的阵营整齐、演员实力雄厚的临县晋剧团在班主杨之义的带领下,来到了岚县进行演出。他们演出的 副目有《司马庄》、《红霞关》等,由于晋剧在岚县人心目中已不陌生,所以杨之义戏班的演出已经完全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且从喜欢发展为酷爱,当时,在岚县这个偏僻、闭塞的晋西小县,杨之义剧团的到来,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本就贫乏及对戏曲如饥似渴的人们来讲,似乎又喝到了久盼的甘甜雨露,所以,有条件的大村镇都纷纷邀请剧团到他们村演出。当时杨之义戏班里有一批资深艺精的晋剧演员诸如:郭二蛟 (大花脸),艺名“一声雷”,金狗旦,十八红(须生),李玉莲(青衣),艺 名“宝贝”,胡麦成艺名“玻璃脆”,陈二宝(二花脸)等。这些演员的到来,为后来岚县的晋剧事业的发起着承前启的作用。从1952年到1965的十三年间,他们一直活跃在岚县的戏剧舞台上,为岚县晋晋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2年初夏,杨之义剧团在古城村搭台演出时,由于舞台搭建时,上面铺了一层高粱杆,不慎失火,将幕布和部分服装道具烧毁,由于这次火灾事故损失很大,全团演职人员生活一时陷入困难,当时,岚县民间送了杨之义剧团几句顺口溜:

搭了杨之义的班子,棉袄掏成衫子,

用棒棒搭的台子,唱戏失火烧了幕布箱子。

后来,经过杨之义等人的多方努力,与岚县政府协调,最后拍板,将杨之义剧团的全部演职人员和未被烧毁的服装道具由政府全部接收,并与原岚县文工团(郭照锁剧团)合并,正式成立了“岚县大众晋剧团”,并任命牛照旺为剧团团长,刘明儒为剧团指导员。岚县大众晋剧团的成立,将意味着岚县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 岚县晋剧事业的发展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