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地方戏曲发展的全面记述 ——《山西梆子在涿鹿》序(二)
2022-05-2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党宁欣闻霍汉清先生的又一部心血之作《山西梆子在涿鹿》即将与读者见面,心中既充满期待又有着无尽感慨。
汉清先生的这部新作,饱含了他对戏曲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他通过实地走访,对涿鹿的地方戏曲发展所作的一次全面记述,因为都是第一手资料,所以该书的可读性很强,价值非常高。
看戏和听戏,曾经是老一辈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散布在乡间的那些或华美或简陋的戏台上,几件简单的乐器,数段优美的唱腔,便将人间的喜怒哀乐、世上的雨雪风霜展现得淋漓尽致:那里既有高山流水的清雅与托孤救国的悲壮,又有桃园结义的生死与共和终成眷属的不离不弃。浓墨重彩里,勾画出鲜活的灵魂;唱念做打中,诠释了世间百味。正是这一方小小的戏台,演尽了人生无数的跌宕起伏,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犹如映照在天际的霞光,给予人们更多的希望和力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植根于乡土的地方戏曲之所以生生不息,不仅仅是因为戏曲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更是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人民热爱家乡、赞美生活的具体生动体现,通过充满张力的人文观照,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着活态传承,特别是在时代大潮奔涌激荡的今天,地方戏曲更显得弥足珍贵。
相比曾经的红火与热闹,而今的乡间戏台已然冷落了许多,看着遍布其间的杂草与两旁依稀可辨的槛联,不免使人心中五味杂陈,一种深深的遗憾油然而升。
由此,想到了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张家口被称为“晋剧的第二故乡”。其实,何止是晋剧,张库大道的悠远驼铃与京张铁路的声声汽笛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商贾,随之也有了京评梆各剧种在这里的争奇斗艳。在这个“戏窝子”里,曾成就了戏曲艺术的无数梦想,也见证了更多人生风雨和悲欢离合,更赢得了无数喜爱戏曲的热情观众。从与涿鹿有不解之缘的元代戏曲作家李直夫,到清末民初享誉京城与津沪的“老十三旦”侯俊山,再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晋剧梅兰芳”之称的筱桂桃……这里始终与中国戏曲的发展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2015年,我有幸参与了全国第二次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不仅对于张家口地方戏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取得了新的成果——怀安软秧歌因地域及声腔音乐形态的差异,从原有剧种中分立出来成为独立剧种,这是本次普查成为独立剧种的四个剧种之一。在这次普查中,我还通过与全市各戏曲团体和有关人士的接触,了解到很多以往在资料中所不曾记述的内容,丰富了对张家口地方戏曲的认知。由此想到,拥有雄厚地方戏曲发展基础的张家口,一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资料和遗存散落在民间,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在这方面,《山西梆子在涿鹿》一书的问世,无疑为更多人参与地方戏曲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霍汉清先生从小热爱地方戏曲,至今仍然乐在其中。因着这份执念,他将地方戏曲与家乡情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诉诸笔端,不仅于字里行间写满深情,更为涿鹿的地方戏曲研究留下丰富的内容与素材。
走进新时代,无论从传承还是发展的角度看,戏曲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地方戏曲更是将爱国与爱家乡贯穿起来,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清先生的这部著作,无疑为地方戏曲的百花园增添了新的芬芳。
对于这样一部书,我深深地期待着。
(作者系张家口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