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蓓蕾花开可期
2023-02-1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肖静娴癸卯正月,戏曲庆春。在迎新俱乐部剧场的舞台上,一群来自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人才培训基地、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小演员,用一场热热闹闹的折子戏专场汇报演出,向观众展示了基本功和晋剧特色,送去福瑞吉祥。不常看戏的我,竟也看得入迷。
鼓板打响,戏幕拉开,一位冠上插翎、清秀俊朗的小生出现在舞台中央,眼神透露着傲气和心机,开腔一句“一口恶气冲牛斗,孙刘两家结冤仇”高亢清晰,极具穿透力。这是开场戏《黄鹤楼》中周瑜的扮相,演员时而抖翎,时而衔翎,人物性格表现得准确到位,惟妙惟肖。
再看《挑滑车》里扮演岳家军猛将高宠的武生,脚蹬二寸厚底长靴,背插四面靠旗,手执一杆大枪,威风凛凛。这位将军架势稳重,踢腿轻盈,一轮连续紧凑的跳跃转身,接着又是一连串流畅利落的耍枪动作,身体腾挪,花枪旋转,尽显武戏的阳刚美,叫好声此起彼伏。演员边武边唱,颇费一番力气,尽管结尾出现花枪脱手的失误,但瑕不掩瑜,满堂喝彩。
精彩纷呈的武戏烘托气氛,压轴戏《舍饭》则以情贯穿始终。故事层层递进,角色真挚的情感细腻流露,结尾夫妻相聚、母子团圆,催人泪下。
直至最后《水漫金山》壮观的打戏场面结束,帷幕落下,观众散去,我才发现,原本对戏曲的刻板印象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整场演出7个节目,行当齐全,文武兼备,有的突出表现翎子功、帽翅功、水袖功等技艺,节奏明快,观赏性强;有的演绎我们熟悉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即便不是戏迷,欣赏起来也没有难度;还有的讲述故事,传递深刻思想,引发观众共鸣。更令人欣喜的是,从表演者身上,不仅看到了扎实的基本功,看到了对戏曲的执着,更看到了当代晋剧青少年人才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得知这座剧场平时就是孩子们的培训场地,我抱着好奇心前去探访。
步入剧场二楼,再次见到这些年轻的演员,他们已卸去了浓重的妆扮,面庞稚嫩。扮演高宠的冯高强,今年17岁,眼眸清澈,阳光开朗。他12岁开始练习武生这个行当,两年前从吕梁市艺术学校选拔进入培训基地。来到这里,大量的剧目训练和演出实践,让他在理解剧本、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表现能力,也进一步发现基本功的不足之处。
他大方地告诉我,汇报演出结束后,老师给他作了总结分析,没发挥好的原因是劲儿没使匀,前面发力过猛,导致后面体力不支,手部动作变形。解决这一问题是他接下来练习的重点。虽然每天清晨5点多起床,6点吊嗓练功,但他并不觉得枯燥,反而神气地说:“小时候认为跳街舞很酷,现在我觉得练武生绝技更帅!”
老师谭岩走过来,孩子们迅速收敛了调皮,认真投入到练习当中。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师,武生出身,十分严厉。他认为戏曲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演到老,练到老。“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我平时严格,其实是在保护他们。”谭老师严肃地说。
正说着,两位女生走来,是17岁的严思莹和18岁的高美红,她俩扮演白蛇和青蛇,戏里戏外都姐妹情深。
我清楚记得严思莹在《水漫金山》中饰演的白蛇,身段优美兼具气势。她也来自吕梁市艺术学校,专攻刀马旦,之前可以说没有任何演出剧目的经验,来到培训基地两年,已能够担当多部戏的主角。她还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从培训基地毕业后,继续读书深造,进一步学习戏曲理论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对剧本理解得越深刻,人物塑造得越传神,严思莹说:“有一次唱戏,竟把自己都唱哭了。”我不解,好奇地问:“哪出戏这样感人?”“是《打神告庙》里敫桂英被薄情的王魁抛弃后,在海神庙哭诉的那一段。”她详细地解释。我问唱词的内容。没想到,严思莹张开双手,绕起兰花指,声情并茂地唱了起来:“我为他三年来把心费尽,又伴他读诗书昼夜不分……”只见她迅速进入状态,沉浸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唱腔和神态韵味十足,充满凄凉。“姐姐,明天上午我就要在晋商博物院演这出戏呢,来看我表演吧。”她邀约道。我会心一笑,毫不犹豫点点头。
翌日上午,春雪消融,风柔日暖,晋商博物院梅山厅里传来婉转悠扬的曲调,一场“免费送戏进景区”晋剧演出已经开始。依约而至的我,在台下落座。到第二个节目《打神告庙》,饰演敫桂英的严思莹登台。悲怆激愤的情绪从声腔中涌出,触动观者心生哀怜;飘逸华丽的水袖律动绵延,既是肢体表现力的拓展,又是人物内在感情的延伸,真美!
严思莹表演时看到我了吗?不得而知。我默默告诉她:心无旁骛地演下去吧,演好戏曲道路上的每一场戏。看,台下的观众越来越多,你不是踽踽独行。寒来暑往,花落花开,只要还在路上,有人陪你继续前行!
走出戏厅,四季常绿的青松旁,一丛落叶灌木的枝条上已然长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