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资讯 >

以非遗演绎非遗 ——再观晋剧《泥火情》

2023-12-1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杨璐

12月6日晚,阳泉市晋剧院在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剧场举办“晋韵漾泉·唱响龙城”艺术成果展演周活动,当晚上演的剧目是晋剧现代戏《泥火情》。《泥火情》是省城观众比较熟悉的一部剧目,该剧首演于2018年11月,又于2019年9月在第二届山西艺术节上展演,并获得“第十六届戏剧杏花奖新剧目奖”。

五年前首次观看这部剧目时,我并未深想,如今再看,却比五年前又多了一番感受。

晋剧《泥火情》剧照。本版摄影:任建洋

一、泥与火的悲歌

该剧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平定传统砂器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剧中的“龙字壶”砂厂面临市场滞销、资金链断裂等难题,几乎到了关窑的绝境。

在该剧的第一场中,木兰和常顺比试砂锅,一个是厚黑重、一个是白轻巧,孰优孰劣,孰更能吸引市场,不言自明。虽然常顺的新式砂锅尚不能达到质量要求,不能“一纹到底”,但他的出现,足以给传统砂锅造成强有力的冲击。这不由让我想到,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剧中平定砂锅的困境,何尝不是我们戏曲的困境?无论是砂锅还是戏曲,它们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人所用、人人所听的事物,却都不期然地,走到了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之中,个中悲凉,越是接触和了解,便越是深刻和确切。

晋剧《泥火情》选材独特,以非遗演绎非遗,揭示了传统砂锅行业的困境和艰难。无论是剧中的砂锅和手工匠人,还是剧外的戏曲和我们这些从业者,都在直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困境,尝试在艰难中寻求突破。

二、泥与火的情歌

《泥火情》以“龙字壶”砂厂的兴衰为载体,以男女主人的情感走向为线索,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砂锅匠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剧中的男主人公常顺是大胆革新的新生代,女主人木兰是继往开来的传承人,“龙字壶”的当家人龙啸天则是默守陈规的老一辈手艺人。

当常顺的试验屡试屡败,当木兰的劝解次次受阻,当龙啸天尚未放下自己的执念、投身于时代洪流之时,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平定砂锅似乎走到了命运的尽头。然而,是什么让他们三人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从不放弃对砂锅制造技艺的传承?答案依旧不言自明,是对自己行业的热爱,是对传统技艺的深深眷恋。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饮;三百六十行,我独爱这一行。我时常觉得,社会上的所有职业,即使工作的内容与方式千差万别,实则都有它们不可回避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在社会的发展面前,我们总感觉到自己的行业在某一时刻,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之后,被冷冷地抛在了市场之外。然而当我们发觉时,似乎已经晚了,此时是放弃还是留守,成为了长久盘桓在我们心中的课题。

但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留下来,就如同剧中人一样,砂锅承载着他们幼时的记忆、祖辈的愿景,戏曲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烙印、百姓的声音,纵然前路既难且险,我们焉能割舍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

三、泥与火的赞歌

剧中,在“龙字壶”的生死关头,龙啸天终于转变观念,接受并加入了木兰和常顺的试验,新产品研制成功,新砂器也打通了销路。两代工匠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为平定砂器觅得了新的生机。

在剧目结束时,我们为平定砂锅留得住、走出去而欣慰,为木兰和常顺缔结良缘而欣喜,他们的艰难困苦是传统手工艺人不断孜孜以求的缩影,他们的玉汝于成是工匠精神的有力彰显。

因此,再看《泥火情》,我似乎听到了泥与火淬炼的悲歌,当代观念与传统文化的情歌,以及对平定手艺人的赞歌。我从未去过平定,我想那平定砂器里承载的,不仅有人们的悲欢喜乐,还有人们对安定生活的美好期盼,以及对更高、更美的艺术追求的深深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