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资讯 >

梨园育苗记

2024-05-31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范珉菲

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剧种丰富多彩,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层出不穷,令人记忆犹新。然而,目前不少戏曲院团青黄不接、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其传承发展的瓶颈。

晋剧,也不例外。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竭力破解这一难题,蹚出梨园育苗新路径。2020年7月20日,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正式与吕梁市艺校签约,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打造出剧院+基地+院校“一体两翼”教学培养模式。目前已有百余名学员入驻培训基地,多位一级演员甘当绿叶,领着“小戏苗”们茁壮成长。

《庄周试妻》中,谢涛(右)带新人演出。
谢涛现场向学员传授技艺。

考核培训:千淘万漉出人才

评委席一字排开,9位评委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就有5位。面对如此阵容,120余名频频登上大舞台的被考核者也难免有些怯场。

这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2023年度艺术专业考核现场,5天的时间,堪称一场“大考”。

“今年是我院开启专业考核工作的第四年。与往年相比,考核内容更具针对性,考核形式更具多样性。考核过程中,我们采用现场考试、现场打分的方式,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基础展示、临场发挥、综合表达等多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谢涛告诉记者,“全院上下非常重视这一年一度的‘大考’,所以在表演剧目的选择上,有的演员大胆移植其他剧种的好作品来进行创排,有的演员选择以往饰演过的角色,通过再加工,进一步提升对人物塑造的准确性,可谓人人用心,个个争优。”

主工小生行当的二级演员郝晓辉聊起考核感触颇深,她说:“二级演员有项考核是论文阐述,自从有了这一考核环节,我们逐渐成为了能演会说的全能演员。”最让她期待的环节是讲座,专家们的每一句点评和每一个动作示范,都成为她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一个个标准指示牌。

在本次考核中,青年演奏员李增伟融合晋剧各种花腔和曲牌音乐进行了独奏尝试。李增伟认为,面对考核,要敢于亮招,做到尽情地展现,让评委发现优缺点,才能更上一层楼。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保平说:“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创新之举,它对被考核者是一次全方位的检验,考验的是其综合素质。而这样的氛围更能激发他们对业务的钻研与探究,最终优秀者能脱颖而出。”

4年来,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作用,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表彰奖励、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并已逐步建立起全院人才影像、图片、文字、数据等系列专业档案库,为晋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

基地教学:千方百计打基础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但由于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练功苦、薪酬低等原因,让大多数戏曲院团最发愁的是找不到“戏苗”。

以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2020年的一组数据为例,全院人员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演职人员达到46%,40岁至50岁的演职人员(包括乐队)26%,30岁至40岁的演职人员(包括乐队)25%,20岁至30岁的演员几乎没有。演员队伍的严重老化与青黄不接,让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地方剧种大任的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面临窘境。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后备人才力量已刻不容缓。四年前的一次演出,让他们邂逅了一个“思路”。

在离石演出时,谢涛注意到台下有一群10多岁的孩子在看戏。询问得知,这群孩子来自吕梁市艺术学校戏曲班,听说有晋剧名家来演出,便赶来观看学习。这一幕,让谢涛感动不已。演出结束后,谢涛特意去戏曲班看了孩子们的训练和表演,并跟孩子们约定:你们好好学,等到实习的时候,可以来太原。

诺既出,必践之。2020年7月20日,孩子们听到了喜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正式与吕梁市艺校签约,合作共建实习基地,选送学员赴并。8月24日,首批61名学员如愿进驻基地。培训基地负责人刘云士介绍:学生学习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并给予学生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保障了这批学生的基本生活。2021年3月,第二批38名学员也入驻培训基地。目前,基地已有学员107名。

有了这些“戏苗”,谢涛亲自挂帅,号召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老中青演员们一起上阵,针对每个学员学习的行当和条件,量身打造教学计划。一级演员王波是著名的晋剧小生演员。谢涛在筹备培训基地时,第一时间找到了王波,希望他能找几个苗儿亲自指点。“当时我已经内退了,但我接到邀请后特别激动,觉得早就应该有人去干这件事情了。戏曲学习不能模式化教育,是需要有老师从唱腔到动作再到演出风格进行具体指点的,这也正是戏曲传承的宝贵财富。”王波说。此后,每周三到基地授课,他雷打不动。

育苗者何止一二,育苗方式何止几招。培训基地针对戏曲专业的教学特点,推出普遍培养、重点提高、以戏促功的培训理念,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基本功训练课、剧目教学课、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化妆课、名作欣赏、心理疏导、生理卫生等讲座性课程,并分行当、分角色、分专业进行系统性授课。

全院20多位有着丰富演出经验的中年演职人员,扎根基地对学员进行长期基本功和剧目课的训练。与此同时,聘请老艺术家和一、二级中青年艺术骨干亲临授课指导;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戏曲表演班,与山西大学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与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晋中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创新打造出剧院+基地+院校“一体两翼”教学培养模式,不仅储备了后备力量,而且“育苗”思路大开。

城乡舞台:千锤百炼演春秋

光学不演是假把式,能学能演才是真功夫。基地的系统训练,让学员们受益匪浅。短短两个月,学员们的唱腔、身段、技巧、武功、器乐等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一组以基功展示为主要内容的节目组合亮相2020年重阳节。10月底,基地的教师和学员配合文旅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完成晋剧《烂柯山下》的拍摄工作。

刘云士一边掰指统计、一边告诉记者:“2021年2月初,我们又推出一台时长120分钟的‘迎新春汇报演出’折子戏专场;‘五一’期间,学员们与我院实验一团的青年演员们一道,受邀举办了为期5天的惠民演出;6月下旬,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精品剧目演出周活动中,完成了主题为‘红色经典’——折子戏专场的演出工作,成为展演活动的一大亮点……”

短短几年间,培训基地全体师生共同复排、精排了一批优秀折子戏,排演了不少红色经典剧目片段和经典传统剧目,参加了惠民演出、下乡演出等众多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2023年举办了多场教学剧目汇报演出活动,通过中国演艺云剧场、山西手机台等线上平台全程进行直播,演出的线上观众达200多万人次,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舞台,见证了演员的汗水,也见证着演员的光辉。2023年11月,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举行,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主演任舒静、白玲、侯升旭、王萍及鼓师路标、琴师李增伟等,都是30岁出头的青年力量。谢幕后,任舒静被戏迷围着合影、签名,迎来属于“90后”晋剧人的高光时刻。“这部戏三代人同台,不仅有我们青年一代,还有培训基地的小学员,配角有3位一级演员,他们甘当绿叶,领着我们成长。”任舒静说,“从下场排练《庄周试妻》到杭州登台亮相,能够短时间内啃下这个角色,是因为我们站在前辈厚实的肩上。”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每年下乡演出达300余场,广阔的基层舞台是青年演员和基地学员大展身手的地方。18岁的严思莹来基地学习已近3年,聊起下乡演出感慨万千。她说:“在我第一次成为主角登台亮相时,特别紧张,手心冒汗,腿脚发软,正是在无数次的实战演练中,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观众的掌声与喝彩,让我获得了巨大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更加坚定了我对戏曲之路的选择。哪怕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哪怕台上只有一个我,我都会把晋剧唱下去。”

孩子们是幸福的,也懂得感恩,正如他们常说的那句话:“台前幕后,有太多的名角在陪着我们成长,捧着我们成角儿。”不辜负前辈的希望,不辜负晋剧的传承,不辜负观众的喜爱,这些“戏苗”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