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戏何以历久弥新 ——由新编晋剧《关公》说开去
2025-01-2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高红花关公,是历史上被传为神的人物,有“武圣”之称,是中国忠义精神的象征。关公戏自古有之,如果我们追溯关公与关公戏的渊源,就会发现从元杂剧到清朝以来,记载有京剧、秦腔、影戏等多剧种的关公戏表现形式。关公戏数百年的延绵演化和多个剧目与版本的演绎,使得关公形象深入人心。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新编晋剧《关公》,让观众仿佛又看到了从历史中走来的那位忠义仁勇、德行天下、活灵活现的关公。
越演越筋道
如果说戏曲历史上什么题材的戏最多,非关公戏莫属。关公题材的戏曲历史悠久,大多来源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作品。隋代《大业拾遗记》中已有相关记载,唐代增加了一些关公剧目,北宋时影戏也有关公的影子,金代有三国戏《大刘备》《骂吕布》等。元杂剧中,三国戏占了60多种,其中以关公为主角的就有10多种。明清以来,关公戏越编越多,各种版本都有,有的戏名一样,剧情却不一样;有的剧情一样,戏名却不一样。凡此种种迹象,都说明了无论在哪朝哪代,关公形象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并普遍受到各阶层观众的喜爱。
如果说晋剧中关公扮演者哪家最多,非武家莫属。武家为梨园世家,关公戏,在父母、儿子身上都有不同的演绎。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阎慧贞,也就是新编晋剧《关公》主演武凌云的父母,都饰演过关公。武忠演出的有《古城会》《华容道》;阎慧贞演出的有《关羽斩子》;武凌云演出的有《古城会》《华容道》《单刀赴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艺术模仿自然,有三种形式。一是模仿事物的本来的面目;二是模仿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三是模仿事物应有的样子。”在关公戏的演绎中,好像几者都有。关公是历史人物,各代的剧作家按照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审美情趣,塑造了不同形象的关公,迎合当时的观众审美和精神依托。武凌云主演的新编晋剧《关公》,与以前剧目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一出大戏。关公戏中的折子戏居多,以大型剧目出现的目前只有这一出,这就比演折子戏增加了难度。
对于《关公》,武忠、阎慧贞口传心授,武凌云传承了父母的精髓,唱腔、动作、道白乃至开打,从“半眯凤眼”到青龙偃月刀的40多种刀法,每招每式都有出处,每个眼神都运用得出神入化,每种刀法都代表关公的一种个性。这部剧保留了武忠《古城会》的一段原唱腔音乐,唱词作了更改,反映了无论是编者还是唱者对传统戏曲的尊重和传承,对前辈智慧的敬畏和延续;同时,结合现代美学和时代视角,使人物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当下。
戏中也有戏
千百年来创作的关公戏剧本若干,怎么出新意、编出适应现代审美、浓缩关公精神、代表信仰的新剧?这可能是编剧毛小雨创作时遇到的难题。该剧的编剧手法较为新颖,用关汉卿讲故事来贯穿整部剧,有着古人引今人、今人喻古人的艺术感染力。毛小雨作为现代编者,对关公戏有着深入研究,踏着关公戏的史脉,继承并延续下来,想来与关汉卿也有一番神交了。作为“元剧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其杂剧创作中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两部关公剧,同时被《元刊杂剧三十种》所收。这两部剧反映了关汉卿善于从现实社会和未来中寻找创作灵感,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从历史中汲取创作素材,并注入时代精神,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对其他元杂剧中关公戏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关汉卿创作关公题材杂剧的重要地位,也可见毛小雨对关汉卿及其创作关公题材杂剧的认同感和传承精神。
晋剧《关公》继承传统的创作理念,择取了“护嫂陷曹”“夜读《春秋》”“力斩颜良”“封金挑袍”“古城相会”“义释曹操”几个故事,从关公对家国之情、二皇嫂之情、曹操之情、兄弟之情上,以关汉卿为引子,步步清晰地演绎和刻画关公形象。每场与每场之间都有伏笔,都有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关公屈居曹营,从容应对曹操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一片忠心,义字当头。关公眯眼瞪眼之间、挥刀上马瞬间、挑袍作别刹那,不受任何干扰,作着誓保二皇嫂、追寻兄长仁弟的决断。序幕“单刀会”关公江上行舟,往事如烟。一缕胡须、手提大刀、红脸眯眼、玉树临风的形象,让人总感觉是关公的“标配”,也可能是武凌云多年来饰演的关公形象深入人心的结果。每个事件,他都至真至情,把“忠、信、仁、义”演绎到了极致。
“德”字永为恒
晋剧《关公》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一种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之魂,那就是“德”。关公的仁义忠勇信,获得历史上无数人的认同和赞赏,甚至被推到“武圣”的地位,与“文圣”孔子并列,可见“德商”的力量。
晋剧《关公》整部剧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关公故地出发,结合新时代关公文化认同与时代精神,生动刻画出民众心中的武圣形象。
晋剧《关公》在触摸历史、敬畏贤人、观照当下之中,阐释了关公以忠报国、以诚修身、以仁待人、以勇护苍生、以信为根本、以德为先的精神。虽说是新编剧目,已开展戏曲进校园、进农村、进厂矿等活动多场,受到观众好评。诚然,新编晋剧《关公》的推出,慰藉了民众的心灵,受众欢迎,使人欣慰,但在艺术创新及呈现形式方面,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剧中人物形象还需在实践中逐步提炼、深耕精作。主创团队还需把关公精神贯穿到戏里戏外,用山西传统戏曲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精髓、展现中国气派,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以精品奉献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