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资讯 >

黄土地上盛开的向阳花 ——评晋剧现代戏《眷恋的土地》

2025-04-1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智联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教育基地,在中华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整合艺术资源创作排演的晋剧《眷恋的土地》,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60年到新世纪以来跨越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历史风貌、农业的建设发展、农民的生活百态,关注农村经济、体味农民苦乐,展现了黄土地上勤劳踏实的农民与生养着他们的土地的深情依赖与深厚情感。这部晋剧现代戏着力关照农村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命运起伏与情感寄托,用戏曲艺术构建了舞台上浓厚的地域气息、浓郁的剧种特色与浓烈的乡村情怀。

晋剧《眷恋的土地》剧照。本版摄影:张熠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落后的农耕国,农村土地主要被地主所有,大多数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农业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极其落后,作为被剥削阶级的农民地位地下、极度贫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着力推动土地改革和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先后经历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和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四个大的阶段。《眷恋的土地》讲述的正是山西的向阳村在这个改革发展历程中,不断变化发展、奋斗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感人事迹。主人公葵花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片黄土地上,20世纪60年代她大胆地与同村地主的儿子长礼恋爱,特殊时代的偏见与父亲满仓的极力反对致使长礼无奈离村出走。后来葵花嫁给了爱慕她且从小有娃娃亲的青年有田,生儿育女还当上了县里的种粮模范。生活变好了却并非生活无忧、走上了富裕大道。儿子向前要办婚事,堂堂“种粮模范”却拿不出彩礼钱,农村经济的低迷让农民无心种地被迫进城打工,有田、向前父子与葵花意见不同愤然离家去打工。葵花则租种了村里“吃不饱”等放弃种地的村民们的耕地。进入21世纪,长礼成为山西种子和“有机旱作·晋品”研究专家的农大教授,葵花听从其建议带领大家改种谷子,岂料遭遇天灾减产,有田又意外离世。在长礼的帮助下,葵花和村民一起积极应对抗灾,最终建成了“向阳村谷子种植基地”,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向阳村,加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从剧本文学上,剧作家安兰架构了五场戏,依次展现不同年代葵花等向阳村农民的生活、困惑、快乐与情感,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老百姓在土地上的耕作、坚守、付出与收获。在舞台呈现上,剧目也尽情地描摹出黄土高原上三晋大地的地域风貌与人情冷暖。

《眷恋的土地》是一部农村、农业、农民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戏曲剧目。在二度创作上,由苗洁担任总导演并领衔主演,武学文等担任导演,李保青作曲,从剧目情节内容出发,突出剧目的时代感、地域性、乡土味和趣味性。在故事的讲述上,表现山西的风土民俗、地理地貌、语言习惯,以及民歌民俗等。比如,剧中人物语言多次使用“甚”“啥”“山圪梁”“咯抖”“瞌睡”“剔尖”等地方方言词汇,让人一听就感觉到了地方气息,加上山西话独特的语音语调、情感节奏、音高音色,让观众立马融入到剧情当中,感受着独特的山西文化。当然,整个演出中各个角色、各个情节中演员的唱腔、念白也都具有山西韵味。戏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避免平铺直叙,注重文戏武戏的相互调剂,追求情节的生动风趣且富有时代气息。第二场写二十世纪70年代的深夜,村民们偷偷摸摸开荒刨地。吃不饱先上场,(念)“心惊肉又跳,警惕四下瞧。为填肚皮饱,开荒在山坳。选我来放哨,来人赶紧逃”,简洁地把背景介绍清楚后,和小喇叭斗嘴调笑,既风趣又凸显出人物形象。紧接着,葵花、有田等人手持农具疲惫地上场,偷偷摸摸、东张西望,伴随着跳跃的音乐节奏点,生动地展现了村民为了生计开荒种田的真实经历。他们一个个被逼无奈、又担惊受怕,大晚上看不见,又不敢点灯,于是只能相互与暗号接头,岂料葵花“土豆、土豆”的呼唤,却迎面遇上了老支书孙胜利“还西葫芦了”,最终被严厉批评,罚写检查……在戏的场面处理上也很热烈,比如全剧的开场,随着富有山西民歌特色的伴唱“山圪梁上开满花,朵朵都是向阳花。黄土地上种希望,祖祖辈辈离不开她”,舞台上向阳村的村民们在忙碌地展开劳动。大家扛着大锄头在舞台上挥动着,既有生活真实的体验做基础,又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表演得有节奏、有美感、有画面。山西农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劳作的场景,加上角色间的对话、舞美的渲染辅助,舞台迅速、立体地呈现出故事的场域,同时,热烈的农作场面、独特的山西音乐又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增强了表演张力。

当然,晋剧《眷恋的土地》如果仅仅满足对山西地域内容的展现,讲了一个山西故事,作为一部艺术品而言那只能说完成了百分之四五十。这部现代戏在导演、音乐、演员等主创人员在舞台上的创造使得其艺术风格具有晋剧艺术浓郁的剧种风格特色。总导演苗洁对人物在舞台上的塑造,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剧中人物形象化。剧中每个角色都要在不同的剧情、人物个性下确定角色表演风格后,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娴熟、优美地完成人物塑造,准确、自然、合理运用自己的戏曲技巧和戏曲表演手段丰富人物。苗洁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攻刀马旦、青衣、小旦,有着“三晋第一刀马旦”的美誉。曾主演《凤台关》《打金枝》《富贵图》《杨门女将》《梨花情》《打神告庙》《扈家庄》《大红灯笼》等传统戏、古代戏,《麦穗儿黄了》《托起太阳的人》《油灯灯开花》等现代戏,有着丰富的表演手段和艺术经验。《眷恋的土地》这部戏尊重剧种的传统和规律,注重晋剧的唱腔运用,并发挥晋剧高亢明亮、委婉细腻的特点,唱腔的设计富有韵味、流畅婉转。苗洁的饰演葵花从不到二十岁的小旦,再到青衣,直到六七十岁的老旦,身份贴合亲切,年龄感、身份过渡、表演情态,均准确生动、真实熨帖。“有田他一席话赤诚相见,葵花我心感激热泪涟涟……”这段唱腔运用晋剧传统唱腔板式【二性】体现出小旦的活泼灵动,也唱出了葵花内心深处对有田的认可和感激之情!尤其是第四场谷子遭灾,丈夫有田又因车祸丧命,葵花的这段全剧核心唱腔充分表现出了晋剧善于运用唱腔叙事、抒情、揭示内心的特点。(唱)“想当年与有田恩爱谦让,谁料想噩耗传天各一方。也曾想与有田城里去闯,难忍心弃粮田家园荒凉。有田呀,你说是回村天伦共享,却恨心抛下我孤单凄凉。有田呀,爹爹嘱托不敢忘,守护土地日月长。三十年夫妻难以相依相傍,三十年儿孙在外辛苦奔忙。三十年历尽了坎坷磨难心明眼亮,三十年收获了大地回报无上荣光。三十年读懂了爱情守望,三十年沐浴了春暖阳光,三十年坚守了土地梦想。三十年浇灌了万亩田粮。三十年融生命与大地共唱,三十年流汗水与日月同光。三十年熬过来天宽地广,三十年从头越饱经风霜。理想之树茁又壮,人生双肩有担当。只要阳光照着我,我就要尽情开放吐芬芳”。这段二十四句的唱腔板式十分丰富,有【倒板】【平板】【夹板】【二性】【二流水】,还运用了【五花腔】【夹板走马腔】【二性走马腔】【二性影子】【十三嗨】,以及伴唱合唱等!唱腔灵活多变、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悦耳动听,既唱出了葵花当时的情感心理,又展现出这么多年来守望在土地上的艰辛、坚守与坚贞。尤其最后的结束句苗洁运用了加以变化的【二流水】大清唱把情感推向了高潮!她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性格爽朗、敢爱敢恨、敢拼敢干、坚韧不拔的山西农村的女模范。舞台上的葵花情绪饱满、情感真实、脚底步法规范、人物形象饱满鲜明,富有艺术感染力。当然,其他剧中的人物角色形象也塑造得很生动。

剧目在行当匹配上也很丰富,色彩搭配合理,有小旦、小生、青衣、花旦、老生、花脸、丑,按晋剧的传统习惯来说,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行当齐了。比如须生杨志军饰演的勤劳踏实、心地善良的有田;小生名家王波饰演的出身不好、有学问的长礼;老生名家武学文饰演的朴实憨厚、热爱土地、疼爱女儿的满仓;花脸名家王春海饰演的讲究原则的老支书;丑郭学富饰演的偷懒奸猾、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吃不饱”;花旦马芳芳饰演的爱管闲事、心直口快的“小喇叭”等,以及众多的群众角色在舞台上塑造得都很精准生动、情绪饱满。另外,葵花和长礼从县里回来开着拖拉机的这段表演,艺术地展现了开动拖拉机、平地疾驰,洼地颠簸的情景,运用圆场等戏曲程式完成了舞蹈性的戏剧表演。又如,农田干活大家集体抡锄头、快递骑行、大家运送小米等都运用传统晋剧程式手段合理表现了场景,丰富了观赏性和节奏性。

一言以蔽之,晋剧《眷恋的土地》是一部反映山西农村时代变化与情感激荡的现代戏优秀剧目,内容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饱满,艺术表达浓烈。尤其在剧种特色的传承运用,晋剧优势的保持发扬,行当规律的把握发挥上,为晋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取得了新成就。在进一步的演出中,在情节内容的集中凝练、场次的衔接过渡、思想意蕴的提炼升华等方面继续打磨提升,对于剧目的舞台呈现与艺术表达的审美浓度会更高,内在的农民群体对土地的眷恋会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这是我们对这部作品由高原走向高峰的深情期待!

(作者供职于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