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昆曲 >

《牡丹亭》何以青春

2025-04-2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雪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从事昆曲艺术40多年的柯军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守正创新让传统戏曲重焕光彩的体会。总书记听后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简短温暖的对话既是总书记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赞许,更承载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殷切期望。

青春版《牡丹亭》由作家白先勇携手两岸三地的艺术家共同打造,于2004年在中国台北首演后又在中国多地巡演,还前往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演出,成为现象之作。这其中有一点值得关注,100多万名看过现场演出的观众中,75%是青年观众;前200场演出中高校巡演有89场,占近一半;多所大学自此设立昆曲欣赏课程,尤其在北京大学,师生听昆曲、排演昆曲剧目蔚然成风,围绕昆曲开展的学术研究和跨学科交流丰富多彩。

2018年,北大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参加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演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供图

用青年演员号召青年观众

这是白先勇创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

2004年6月,青春版《牡丹亭》开启大陆首演和高校巡演。第一场演出在苏州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朱栋霖记得,那天苏州很热,剧场里没有冷气,2000多张椅子却找不到一个空位,过道上还挤满了人,有人专门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赶来。

“大学生是昆曲的理想观众。”朱栋霖感叹,“有人说年轻人不喜欢古老艺术,殊不知,恰是古典昆曲自身的艺术与美学魅力感染了当代大学生,打开了一扇当代年轻人与传统和经典互动对话的大门。”

随着青春版《牡丹亭》一遍遍在高校巡演,昆曲以其高雅唯美的特点进入更多人脑海。“我是青春版《牡丹亭》的‘老粉’,2016年大一时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看到这出戏,昆曲的舞美、唱腔、文辞、音乐等各方面都很美,它所表达的至情至性、至雅至美让人震撼,即使再进剧场看一次《牡丹亭》,我依然心驰神往。”北京大学图书馆老师杨楠楠说,昆曲艺术一直伴随她从学生成长为北大老师。

“在北大的演出结束是晚上,我也不困,激动又兴奋。听说北大学生宿舍区一直回荡着‘姐姐’的叫声,还有人说在北大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看过的。”青春版《牡丹亭》柳梦梅的饰演者、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俞玖林回忆,“我亲身感受到了年轻学子的火热激情,这种台上、台下的青春碰撞让我非常享受舞台上的表演。”

20年间,青春版《牡丹亭》五进燕园,尤其是2024年该戏首演20周年之际,白先勇来到北大和年轻学子交流谈心,回忆这部戏创排的始末及演出盛况,他难掩激动再次提出:“要把年轻的观众召回戏院里面来,以青年演员来号召青年观众,延续昆曲的青春生命。”

场场爆满的“神仙课程”

在北大,想听一场昆曲并不难。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与北方昆曲剧院2006年就达成合作,开启“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至今已延续19年。

因看了一场昆曲而想了解这个剧种的途径也有很多。青春版《牡丹亭》风靡北大后,2009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启动北大昆曲传承计划,通过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演出、展览和讲座等举措,培育昆曲传承的新鲜血液。2013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致力于昆曲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与学术研究。

作为昆曲传承计划的重要内容,2010年北京大学开设《经典昆曲欣赏》公选课,被学生形容为“一座难求的‘神仙课程’”。该课不设固定讲师,邀请蔡正仁、侯少奎、沈世华、李鸿良、魏春荣等昆曲艺术家亲临现场,化课堂为舞台,台上仙子云手翻转、水目盈盈,台下学生顾盼流连、如痴如醉……

“这门课的主角不是闪耀舞台的明星大家,而是乐在其中的学生。”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均说。《经典昆曲欣赏》课没有考试、不写论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呈现昆曲之美。于是有学生印制了《云上的汤显祖》主题文化衫,也有人将经典昆曲桥段做成了连环画,一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甚至研发出一款“杜丽娘机器人”,能表演简单的昆曲动作……种种新奇尝试不仅产生了很多昆曲周边文创,还在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对昆曲的喜爱。《经典昆曲欣赏》课也成为以通识方式在综合性大学开展昆曲教育的典范,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也纷纷开设了类似课程。

一旦了解了昆曲的美,学生想亲自上台演昆曲的愿望呼之欲出,北大校园版《牡丹亭》和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应运而生,以学生力量演绎昆曲经典,吸引了北京十几所大学的昆曲爱好者参加。其中,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到全国多所高校演出后,由大学或业余曲友串演整本大戏的现象增多,同济大学与上海昆剧团合作排演学生版《长生殿》,东南大学申报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近年来北大还推出高校版《牡丹亭》,将传承范围由学生扩展到教职工群体,师生同台演昆曲成为佳话。

还得继续在青年中演下去

跨种类传承、跨学科研究、跨文化交流成为北大传承推广昆曲艺术的成果缩影。

昆曲和古琴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吸收昆曲传承计划的经验,2019年北大教工昆曲古琴协会成立,古琴传承计划启动,每年通过古琴公选课程以及各种工作坊,百余名师生走进古琴之门。

有学生把对昆曲的兴趣扩展到专业研究上。2021年北大设立传统音乐与戏曲奖学金,每年评选11名获奖者,产生了一批将戏曲研究与各专业研究相结合的成果。

昆曲也较多地参与到北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中,2021年起,北大昆曲古琴代表团先后前往西班牙、埃及、泰国等国家演出交流。2024年,北大京昆演出团前往瑞士参加学术研讨会与音乐会。

北大艺术学院博士生菲比第一次听昆曲是2016年,当时她以英国歌剧演员的身份前往苏州参加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她演出西方歌剧片段,而一同参演的就有中国的昆曲《牡丹亭》。当时她完全听不懂中文,对这种艺术形式也很陌生,但昆曲由内而外散发的美彻底迷住了她。

她开始由昆曲接触中国文化、学唱中文歌曲,甚至因为做昆曲和巴洛克音乐对比的课题到北大读了博士,参与了高校版《牡丹亭》的演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道出了杜丽娘和柳梦梅无法言语的深情,也可以表达我对昆曲的热爱。在化过妆、勒过头,亲自体验了戏中角色后,我更能感受这门艺术的丰富和美好。”菲比说。

昆曲研究者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重大经验之一便是走进中国高校,造就了一大批青年观众,这在昆曲的传承事业中是富有开创性意义的。“昆曲进高校仍需高度重视与持续推进。”朱栋霖强调,青春版《牡丹亭》2012年至今的300多场演出多以商业演出为主,高校演出总况不如以前。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建立昆曲进高校的协同联动机制,使高校昆曲演出常态化,不断巩固和扩大昆曲的青年受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