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晋剧《满都海》作为第8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在内蒙古人民会堂精彩上演。主演《满都海》的是呼和浩特市晋剧团,主要演员有享有盛誉的老一辈艺术家康翠玲、任翠凤、杨胜鹏等及青年演员何小菊、渠建红等。
融入民族元素
满都海夫人是北元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首领,她为了平息北方草原各部落之间的争斗和王公们争夺汗位异常激烈的近患,经过内心近乎挣扎的权衡,舍弃了重归家乡的机会,下嫁给仅有5岁的新可汗,从而稳定了局势,迎来了草原近一个世纪的安宁。她用牺牲个人的代价,换来广袤草原的长久和平吉祥。晋剧《满都海》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流传深远的故事。剧中两句唱词“民族事,儿女情孰轻孰重”、“万般情怀难割舍,舍家舍情难舍国”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主人公左右权衡,最终作出抉择的心路历程。演出中,晋剧《满都海》在配乐和唱腔、服装和歌舞等方面融入了大量民族元素。马头琴和蒙古族长调运用到伴奏和唱腔中,并不显突兀,达到了与传统晋剧的和谐相融。蒙古族歌舞的采用,别开生面,增强了传统戏剧的形式感和表现力;萨满舞蹈营造了宗教神秘感,故事以辽阔草原为背景,引人入胜,这些内容为剧情的铺开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该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晋蒙两种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奇异的火花,使晋剧具有了草原化的特征。
草原文化与晋剧完美结合
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故事,如何用晋剧传统的艺术表现出来?据介绍,1995年,《满都海》开始排演,摆在导演乔惠民眼前的,是一个没有任何可借鉴元素的难题。“不破不立!”乔惠民开始了他的创新之路。“草原晋剧!”排演的过程中,乔惠民提取出这样一个词。“从音乐、舞美到演员的表演都融入了草原民族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特有的文化魅力和底蕴。在保持晋剧唱腔的基础上,我们加入了蒙古长调,伴奏也使用了马头琴、四胡等很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不仅如此,舞台布景都按照蒙古族奔放的性格来安排,将传统戏的标旗与蒙古族的大幡巧妙结合。”乔惠民说。
“牧歌声声金风爽,万里草原呈吉祥。创升平、民安康,愿将我一腔热血祭上苍。”在戏的最后一幕,面对着大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派祥和景象,满都海唱出了自己的喜悦,也唱出了民族大融合的美好愿望。
多次获得奖项
1995年冬天,《满都海》与观众见面。当时,剧本还不够成熟,后经呼和浩特市晋剧团演职人员的多次改动,才形成了现在的剧本。2005年,该剧登上了第9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荣获优秀入选剧目奖,2006年又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在由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3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活动中,《满都海》获得全国3等奖。这部戏还曾获得中国首届戏剧奖、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都海》还在道白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改用普通话与晋剧韵白相结合的道白,减少了来自不同地区观众语言上的障碍。在剧目换场时采用幡的形式取代了传统的幕布,增加了观众情感上的连续性,使观众在观看时不至于造成情感上的移位和断档。这些努力使《满都海》这台大型蒙古族历史题材的晋剧更具有艺术性、民族性和传播力,为《满都海》走向全国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