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打造艺术精品 反映时代精神

2012-12-25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武凌翔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在这伟大的历史关头,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太原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打造更多的时代精品,创造太原市文艺事业辉煌的未来,使独具魅力的晋阳文化大放异彩,充分彰显 "锦绣太原"的时代精神,为太原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太原市文化艺术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专业艺术卷

太原,是山西政治、经济、交通、文教、科技和信息的中心,如果说,山西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省会太原便是这一联系的中枢。几千年多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中原诗礼文明的典雅,与游牧民族的骠悍气质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太原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数千年来,太原文化艺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顽强地传承着中华文明的血脉。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封闭的国门从此打开,长期禁锢文艺思想的锁链随之打开,各种文艺思潮如春潮涌动,沉寂已久的太原舞台艺术园地也获得了新生。在市领导的大力扶持和亲切关怀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创造,打破了并州舞台上样板戏统治多年的沉闷格局,使本市舞台艺术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太原市舞台艺术事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和辉煌。

八十年代,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太原市实验晋剧团首先复排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剧目。如:《逼上梁山》、《生死牌》、《游西湖》等,並加紧了新编历史剧的创作。1979年,太原市新编传统剧目调演中,以《文龙归宋》的开场锣声,拉开了了太原市戏剧舞台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大幕;与此同时,又加强与全国各兄弟剧种的交流与学习。1980年,太原市实验晋剧团赴成都,携《别洞观景》、《小宴》等经典剧目参加了阳友鹤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并移植改编川剧《卧虎令》等,不仅做到了走出去,而且实现了请进来,推动了晋剧的改革步伐,使晋剧舞台演出剧目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随着《三关点帅》的晋京献演,并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彩色晋剧艺术片,晋剧艺术进入巅峰状态。

九十年代起,经过十余年辛勤探索和不断积累,太原市的文艺舞台进入全面复苏状态。太原市话剧团七场话剧《燕居谦》在并连演五十余场,并在首都剧场和中南海献演,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广大演员和剧作者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接连创作了《毛泽东和羊倌》、《该留谁》、《奠基》等优秀剧目。其中《燕》剧以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导向性,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及中央电视台的宣传报道;在中央电视台"庆七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展播大赛中,《毛》剧以特型演员李克俭成功塑造的中年毛泽东形象而获得了"振兴奖";以建国初期毛泽东反腐倡廉为主题而创作的话剧《奠基》,更是被确定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重点剧目。

与此同时,太原市的戏剧舞台更是佳作迭出。在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中,太原市实验晋剧团的新编历史剧《深宫情恨》,代表晋剧首次参加了全国汇演。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排演的现代戏《丁果仙》,则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金三角"交流演出奖,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在以兼容并包为传统的太原市,多类剧种在此落地生根,以青年演员小香玉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豫剧团,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亚洲国际戏剧研讨会"上颇受好评,而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更通过这次活动,使晋剧首次登上了国际性舞台。随着晋剧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为顾问的太原市实验晋剧演出团,赴台进行交流演出,增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亲密联系,加强了两岸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还两次赴日进行演出和讲学活动,为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努力,并使晋剧首次走出国门。

随着太原市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太原市杂技团也焕发了新的活力,在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中,《空中顶技》以新、难、美的特点,荣获"铜狮奖",实现了太原市在全国杂技比赛中零的突破,继而《大球顶技》在第四届比赛中荣获"银狮奖",在此之后,太原市杂技人再接再厉,不断迈上艺术的新台阶。太原市歌舞团也不甘落后,在全国体育舞蹈锦杯赛和世界体育舞蹈选拔赛中两获冠军,为太原市的文艺舞台锦上添花。

作为太原市艺术人才的输送基地,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的广大教职员工,多年来一直在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太原的艺术舞台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在校生参加全国艺术中专学校"梨园杯"基本功大赛和中国剧协举办的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趋势,党中央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迈向新世纪的太原市艺术大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走向胜利》这部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开创了太原市文艺舞台新世纪的新纪元,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优秀演出奖"该剧主演李克俭获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金狮演员奖"。至此,太原市话剧团实现了太原市艺术团体首次参加国家艺术节的历史性的突破;而内容上贴近现实,反映社会生活,运用新颖的创作思路、融合多种强烈视觉冲击艺术表现手法的大型矿难题材话剧《击釜雷鸣》,从70多台终评剧目中脱颖而出,获中国"人口文化大奖"。这两部剧的成功,验证了数年来太原市话剧创作改革创新的成效。

从《梦断天堂》开始,晋剧创作在编剧艺术和音乐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为晋剧艺术注入新鲜元素,使得该剧在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摘取了多个奖项。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演员,"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谢涛领衔主演的大型晋剧《范进中举》,荣获 "白玉兰奖",填补了我省"白玉兰"奖项上的空白,并在欧洲巡演,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晋剧首次获得了国际性戏曲大奖。而她主演的另一部新编历史剧《傅山进京》,在全国各类戏剧专业大赛中屡获殊荣,新时期的晋剧艺术跨上了又一个新高度。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舞蹈、戏曲、杂技、曲艺等学科上,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学员。其中有的获全国第一个 "文化表演奖",有的获"桃李杯"舞蹈大赛奖,有的获"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金奖,学校的老师们也因此获得"园丁奖"。为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而创作的校园儿童剧《褐马鸡与少年》,在广大师生中进行多场演出,于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目展演中,获优秀剧目三等奖及编剧奖、导演奖等多个奖项,是我市近年来实现率先发展,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能力,建设文化强市的一个重要体现,扩大了我市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屡次为太原人民争得荣誉的杂技人,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创作了《醉狐·滚杯》、《藤藤乐·皮条》等节目,从整体造型到肢体语言,从动作到情感,都注入新的思想和激情,分别荣获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银狮奖。2002年,大型集体节目《女子车技》获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金奖。其魔术表演独树一帜,他们在艺术构思和表演上去粗取精,推陈出新,从舞台衬景到多彩服装,从现代灯光到高科技音响运用,突出了魔术表演的神秘感和新鲜感,创出了太原杂技的品牌节目。

在多种艺术并存的太原市文化艺术领域中,各类文化元素不断的交汇融合,促使音乐创作在内容、题材、形式、技巧上,有了显著提高。 器乐作品有所突破,出现了一批立足本土,放眼时代,讴歌家乡和祖国的优秀作品:《山西民歌主题变奏曲》、《奉献就是咱矿工的歌》等,电视连续剧《喜耕田的故事》主题歌《好年头》第一次采用晋剧乐器"四大件"融合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演奏,使古老的梆子进入现代电视音乐行列。在舞蹈创作方面,太原市歌舞团的民间舞、民族舞、歌伴舞、舞剧等艺术形式,在创作上不仅达到了数量多,品种全,风格多样,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几十余部作品分别获得省部级奖,半数以上获全国奖。代表作《捣米》、《筑路哥哥》、《古调今弹》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向舞台提供作品的剧作者,太原市的广大剧作者紧跟时代节拍,结合市场需求,整理、改编、新编大量优秀剧目,创作出了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众多优秀剧目--《丁果仙》、《晋之阳》、《玉带传奇》、《范进中举》、《龙兴晋阳》等,使太原文艺舞台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

百花齐放的太原市文化艺术舞台,在传承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的同时,更从各个侧面生动地反应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太原人民的崭新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了文化艺术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功能,太原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文艺工作进行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使得太原的文化艺术做到了与时俱进,一步步走向了繁荣,实现了"并军"突起。

当前,太原市文化艺术改革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实现我市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对我市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创作上,要紧扣时代脉博,高扬时代主旋律,并发扬山西艺术家历来关注现实,直面人生的传统,深刻展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画面,力争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心路历程。在表演上,实现保留现有文化特色、并充分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使晋剧及各类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文艺教学工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太原市的文化艺术领域,积累雄厚的人才资源。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在这伟大的历史关头,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太原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打造更多的时代精品,创造太原市文艺事业辉煌的未来,使独具魅力的晋阳文化大放异彩,充分彰显 "锦绣太原"的时代精神,为太原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