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剧教育:在困境中走出的特色办学之路
2013-02-01 发表|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王燕君在山西省吕梁艺校里,因学校面积小,没有操场,学生们从没有上过一节体育课,而太原艺校的“图书室”只是会议室一角;晋中艺校连台电脑都没有,招生录取表都要上街打印。
凡此种种,严重制约了山西省艺术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影响了艺术人才的培养。但近年来,山西艺术教育在困境中找突破口,在奋斗中求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走出了一条有山西特色的办学之路。
目前,山西省文化系统有2个硕士授予点、4个本科专业、2所高等艺术职业学院、8所艺术中专,设有13大类33个专业,总计在校学生人数11248人,初步形成了艺术职业教育各层次完备的梯次结构。
加强人才培养管理与艺术教学实践
记者从山西省文化厅里了解到,目前,山西在中国戏曲学院定向培养30名晋剧班的学生。该省文化部门每个学期都赴中国戏曲学院看望了晋剧班的学生,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带去山西对他们的关怀和问候,并给每个学生每学期发放发放1500元生活补助。
曾在2011年,山西省文化厅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办学,举办为期一年的高级编剧培训班。旨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该省编创人员的艺术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学员接受海派文化的艺术熏陶,提高他们的创作与理论水平。
山西省历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艺术人才6万余名,这些毕业生现都活跃在文化艺术战线,成为山西省各级文艺单位乃至国家级文艺团体的骨干,许多人成为著名的艺术家,该省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的40人中就有35位出自各艺术院校。
“除此之外,我们加强艺术教学实践,探索艺术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的发展道路作为艺术职业院校,办学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艺术人才,而艺术实践则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文化厅科教处处长陈燕萍说。
以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围绕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安排演出,做到了“学练创演”的有机结合。总结出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创新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今后每年投入30万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山西省各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首先把好进人关,选拔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当老师。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艺术专业教师来自艺术团体退役人员和本校留校毕业生的“近亲繁殖”局面。
陈燕萍介绍,“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或举办有关专业培训班如舞蹈教师培训班、戏曲教师培训班等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将测试成绩与职称评聘相结合,以此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山西省直两所学校在发挥自身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打破地域和部门的限制,聘请张继刚、余秋雨、赵季平等国家级高水平的艺术家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和艺术指导,聘任著名晋剧艺术表演家王爱爱为戏剧职业学院名誉院长。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共有文化部门管辖的国办艺术高职2所,艺术中专学校8所,在岗职工1346人,专业教师96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95名,中级职称的406名,研究生学历87人,本科学历492人,专科学历226人。
“今后每年将拿出30万元用于该省年轻教师的培训。争取五年以内使45%的青年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70%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取得双师型资格。努力建设一支符合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要求的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陈燕萍说。
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参加全国性赛事
“面对山西全省戏曲、舞蹈专业后继乏人的情况,省文化厅连续三年每年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40万元,分别在艺术职业学院和省戏剧职业学院开设舞蹈和戏剧音乐、戏剧表演实验班”,陈燕萍说。
据了解,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招收100多名戏曲、舞蹈、音乐及曲艺专业的好苗子接受专业艺术教育,为全省培养舞台表演人才。在此前结束的毕业生双向选择会上,这批学生被各剧团一抢而空,成为各剧团的生力军。
为展示山西省艺术院校的教学成果,山西省文化厅组织各艺术院校参加全国性的赛事。连续几年戏曲“小梅花”比赛,引发了比赛的“山西现象”,现在全省“小梅花”的获得者共有142人,获金奖的数量为全国最多。
在今年文化部组织的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青少年戏曲邀请赛上,山西省获一金三铜五个优秀奖的成绩,获奖数量在20支参赛队伍中是最多的。此外,舞蹈多次获得文化部艺术院校奖“桃李杯”比赛等级奖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