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风》从古刮至今
2013-01-25 发表|来源:《太原日报》2012年1月22日|作者:武凌翔先说本剧的选材——
《晋阳风》撷取了豫让刺赵的故事,但不孤立地评说事件,而是从行刺者(豫让)与被刺者(赵襄子)及其他主演身上挖掘古晋阳诚信精神和侠义勇猛的民本意识。此剧把为主复仇的豫让击衣,演绎为忍辱负重、不惧生死的报恩,并升华为更有普遍意义的民族精神。晋阳之战,智伯命丧,因其生前给豫让以人格的尊严,豫让就要誓死捍卫恩主身后的人格与尊严,这不仅是尽臣子之忠,更是全朋友之义。《晋阳风》主创者们的立意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升华了它的史实内涵,其生命的终结,也给世人留下悲情的咏叹!
作家柳建伟说“……要传递出我们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要传递出正能量,要给人带来温暖。”豫让以及几千年前我们的先祖晋阳人舍生取义、忠贞不贰、诚实守信的精神,不就于当下我们太原市提出的“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古今一体,高度契合了吗?!
再说本剧的二度呈现——
《晋阳风》主创者们除继承发展传统之外,又在不经意间巧妙融入了时尚元素,其制作风格悲壮,叙事宏大,人物鲜明,观赏性强。导演借势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场景的调度和渲染做得非常到位,气势磅礴地再现了晋阳之战及豫让刺赵的惊心动魄和悲壮惨烈。如第四场中,城楼高耸、仇人相对、共涂漆事,共餐粗食,斑驳的光影映照下,漆刷上下翻飞,舞之蹈之;粗碗捧在手里,颤之抖之,无不诉说着豫让的忍辱负重和赵襄子的宽大为怀,各自的心声道尽,此时无声胜有声!
《晋阳风》的音乐伴奏使用了晋韵铿锵的实验团乐队与现代交响、民族乐器融为一体的山西爱乐乐团,使全剧的音乐效果比单纯的传统戏曲更具立体感和感染力,更富于变化而动人心弦;还有服装的重大突破,观众除认真欣赏演员的精彩表演外,始终聚精会神盯着的还有那华美的、衬托他们人物个性形象的绚丽服装,这也是中国戏曲传统美学在晋剧中的逐步扩展与延伸引用,非常的恰当好处也极具传统美感。
还要说说演员风采——
看过《晋阳风》演出的人们一致欣喜:就是看凌云与春梅这对舞台兄妹、现实夫妻来了。确实这对晋剧舞台上的台柱子与他们一生从事晋剧艺术的父母一样,多年来珠联璧合、自觉自愿地担当着晋剧艺术在当代发展中的重任,两代人的强强联合,对于深受观众欢迎的地方剧种来说更有意义,势比其中一人在奋斗在探索更有价值。百年晋剧,百年好合,共图大业,共创未来。《晋阳风》有他们的一同加盟也将会是名符其实的剧坛佳话而传之后世。
武凌云饰演的赵襄子以唱功为重。繁复的程式化身段和做工减少了,如果再干巴巴立于舞台中央干唱,平铺直叙我一介君王怎样爱民如子、怎样尊重理解义士之名,怎样允其刺袍完心愿等等这些终会让人看得索然无味,很容易把戏唱“寡”了。凌云这个晋剧演员中的翘楚,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凭着多年丰富的演出经验,以其独特魅力用丰富、细腻、富有独创性的表演和心灵体验,完美表现了赵襄子其人集中原诗礼文化与游牧民族豪侠气质于一身的晋阳典型人物,成为那个时代侠士们特有的文化与理念、思想与道德于一身的晋人典范。
众所周知,实验团有六朵“梅花”,一朵“梨花”,数朵“杏花”。“梅花”武凌云在剧中扮演男一号“赵襄子”。牛建伟与武凌云是同出师门的小兄弟,“金三角”、“二度杏”等戏曲荣誉的数度摘取,他成为晋剧院不可多得的重量级演员,舍生取义的侠士豫让,又为他实力派演员生涯多了一个展示的机遇;“梨花”王春梅,她是观众心中认可的“雍容华贵金枝女,活泼伶俐俏丫环,相府大院娇小姐,奸酸刻薄泼妒妇”。她在擂响中国第二届《梨园春》全国专业演员戏曲赛中的金奖表现,成为晋剧旦角省外得奖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晋阳风》中,她又是美丽、善良的温婉公主赵英娥,危情时刻以身救兄,平静下来,以理规劝;她曾是穆桂英,她从《杨门女将》中走来,《晋阳风》中大胆泼辣却爱憎分明的豫让之妻狄槐女饰演者。说的就是那“杏香汾韵,余味芬芳”的娇俏当家花旦余芳。剧中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让人不能不承认,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团是一个优秀而整齐的演出团队,也让人不得不感叹,这里真是一块艺术生命顽强的晋剧“老招牌”。
最后说些不足之处——
明代高明在《琵琶记.开场词》中说:“乐人易,动人难。”在欣赏一部剧的同时,怎样使人的精神生命得到激活、净化与超越,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创作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晋阳风》是一台新编历史故事剧,创作者与表演者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一种探索的心态完成这一题材的舞台演出,显露出的问题会在以后的演出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此剧的首演获得了许多好评,但依然有可加工的余地。比如,豫让“壮士一笑轻生死”之勇,是中华民族崇尚气节的表现,尽显阳刚之美,“士为知己者死”不仅是他至高的信念,更是那个时代人们一种纯粹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当今观众的心理土壤中,从而变得不容置疑。但在剧中豫让之义展示不够,赵襄子在剧中道出的那句:“豫让你是千古义士第一人”还显牵强,几次刺赵的细节表现上也少了些戏剧张力,而缺少张力的戏剧情节将很难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而魅力锐减;再比如,晋剧以大板的唱腔著称,会看戏的观众往往要听得过了瘾。而此剧也正需要有大量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向观众阐释,但明显此剧中抒发感情的唱太少,让观众扫兴,尤其最后一场刺袍之后,正是赵襄子和豫让绝好的几板唱,而此剧却在观众的期待中结束……
但以戏剧人固有的“好戏不厌改”的观念与习性而言,我们相信在以合的逐步打磨中会使此剧成为一出“晋剧化、舞台化”的戏曲佳作。
《晋阳风》向我们展示的,不单纯是留传久远的一则古代故事,它更为逐渐趋近和触及的,是纯朴的晋阳人民正万众齐步在和谐的康庄大道上,晋阳之风从古到今以其凛然正气长驻于朗朗天地间,刮青了吕梁汾河,警醒着三晋儿女,蓬勃永生在晋阳大地这块苍天厚土中!
真诚期待《晋阳风》在以后的打磨中不断完善,越来越好,为晋剧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