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中国戏曲的艺术个性
2013-02-11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原中国戏曲的丰富博大多彩多姿,不仅是由于戏曲总体艺术手段与表现力的多样性,而且是因为各个地域各个剧种各具特色各擅胜场。所以,保持和发挥剧种个性,无疑攸关中国戏曲的生命。
地方剧种形成的基础主要在于地域的方言。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在地方戏曲中,方言既关乎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更决定着剧种唱腔的曲调与旋律,从而直接影响到剧种风格韵味的独特性。如果川剧离开了四川话将是一个什么模样,粤剧不讲广东话会变成何种怪物。这似乎是一个极简单的道理,然而,在有些地方戏新作中,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官话化”的倾向,有的似乎觉得方言太土,难登大雅之堂,于是试图把台词唱词“标准化”;有的据说想让本剧种走向全国,怕别人听不懂,于是变原本悦耳的乡音为不伦不类的官话。结果,有些甬剧瓯剧的发音都像是浙江官话,有的淮剧锡剧的用语成了山寨版的中州韵,而剧种的面目却模糊了起来,动人之处也随之稀释。
地方剧种艺术个性的最集中体现是其声腔。不同剧种音乐的板式、曲牌、基本旋律、运腔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唱腔唱段,是它们脍炙人口广泛流传的保证。但在戏曲音乐改革中,常会有声腔歌曲化,声腔趋同化的情况出现。一般来说,地方戏的音乐唱腔都不如京剧昆曲这样的大剧种丰富,有些历史较短的地方小戏曲,音乐更显简单一些。有些地域邻近的剧种,音乐上部分曲调颇为相似,甚至相同。比如江南的滩簧戏,东北的曲剧龙江戏等,都有此类情况。因此,各剧种应当珍惜本剧种的声腔特色,即使在发展创新本剧种的声腔时也应从强化剧种音乐个性着手。可惜的是,有些戏曲新作的音乐或作得像戏歌,或雷同于兄弟剧种,结果观众不欢迎,唱段难上口,似乎好听,却难流传,地方戏的魅力大打折扣。
剧种的艺术个性还体现在表演流派上。流派即风格,流派即个性。一个剧种流派的丰富程度反映出这个剧种艺术上的成熟度与影响力。像京剧之所以成为国剧,地方戏的越剧之所以能走向全国,其流派众多无疑是一大原因。京剧的四大名旦梅程荀尚,须生的谭余麒马,自不必说。越剧的袁王傅戚,范徐尹陆,也是美不胜收。现在的问题不仅是要做好流派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与发展新的流派。流派原本是个体的艺术家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适合发挥自身特长的代表性剧目,在长期反复的演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今天,戏曲舞台上模仿与追随已有流派者多,唯恐自己学得不像者众,真正自成一派者寥若晨星。这对发扬戏曲的艺术个性自然是不利的。
影响戏曲艺术个性发展还存在一个严重的威胁:许多戏曲新作争相重金聘请某些名导演名作曲名设计来担当主创人员。于是,我们看到某个戏剧汇演,多达五六部作品出自同一导演之手。如不改变,戏曲必将变得千人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戏曲的艺术个性,也许我们会更自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