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山西6部国家精品剧目是怎样炼成的

2013-03-02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李晓芳

    新闻背景

    从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开始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至今10年间优中选优相继评选出100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我省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说唱剧《解放》和晋剧《大红灯笼》等6部作品先后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蒲剧《山村母亲》、舞剧《粉墨春秋》入围资助剧目。这些力作精品已然成为中国舞台艺术的标杆,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增加当代文化积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正能量。

    山西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数量为何能位居全国前列?这6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是怎样炼成的?日前,记者对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和相关剧目的出品人,请他们解析精品剧目出炉的幕后台前。

    全国精品剧目评选青睐什么样的作品

    记者: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被称为中国舞台艺术的奥斯卡,评选竞争激烈,蟾宫折桂不易。那么,精品剧目评选青睐什么样的作品?

    张明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舞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全国每年有千余部新创剧目立于舞台。每年评选时,全国30多个省区市、国家中直文艺院团、解放军艺术院团纷纷拿出最具有冲击力的剧目参评,但是文化部、财政部始终严格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控制在10部至15部,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入选作品大都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在构建新时期国家形象以及观众价值规范上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二是体裁上形式多样,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杂技等,涵盖了发达省市、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作品;三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的着眼点是剧目的打磨和剧目的市场化推广。剧目的打磨、打造精品剧目,是走向市场的先决条件,走向市场又可让创作者有足够的资金和信心打磨下一部作品。正因如此,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评选更青睐那些拥有一定艺术基础和观众基础的剧目。

    山西靠什么打造文化产品精品剧目

    记者: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我省在经济和人才等方面,与发达省市相比并没有优势,为何能有6部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数量位列全国前列?

    杜学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省委、省政府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抓文化建设,极大地带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文艺创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强调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像挖煤一样挖文化,要求要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全省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使文化建设成为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样重要的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一轮”“一翼”。先后制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召开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阶段性任务,全省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单位创作生产的活力。我省全面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实现管办分离、政企分开,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全部转企。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六大文化集团,进入市场的国有文化单位充分发挥市场整合资源的优势,在市场中找项目、要效益。三是支持文艺创作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对文艺创作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流动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自觉性提高。

    两所高职院校何以能精品剧目频出

    记者: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连续创排 《一把酸枣》《粉墨春秋》两部精品舞剧,而且这两部舞剧成为中华文化 “走出去”的代表剧目,为中国增了光!一个以培养艺术人才为使命的高职院校,何以精品剧目频出?

    李力:2007年初,舞剧《一把酸枣》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我省实现“十大精品剧目”零的突破。今年初,舞剧《粉墨春秋》入围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一把酸枣》已经演出近千场,成为登陆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首部中国民族舞剧。《粉墨春秋》代表中国担纲“中澳文化年”闭幕式演出,是第一部中国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歌剧厅演出的民族舞剧。这两部舞剧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坚持“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其实,2004年底搬上舞台的舞剧《一把酸枣》,并不仅仅是一部被称为《一把酸枣》的舞剧,它是我们学院投向探询高等艺术职业学院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路石”。通过这两部舞剧的艺术创作和舞台实践过程,打开了封闭的教室,开启了师生创造的闸门,使我们的学生懂得了什么是创新,什么是生动,领悟了艺术实践从建立规矩到打破规矩的无穷奥妙,感悟到了艺术的真谛。当然,这是在课堂上无法教授的;我们的教师在与全国优秀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重新审视教材和教学方法,激发了教学研究的热情,提升了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能力。

    记者: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是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戏剧人才的摇篮,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华夏之根艺术团创排的说唱剧 《解放》,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它的成功有何秘诀?

    赵银邦: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大师与大楼,更需要大学精神。半个世纪前,一代晋剧宗师丁果仙作为首任院长,为这个我省最早的艺术摇篮开疆破土,也孕育了“戏校人精神”。从山西戏曲学校升格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55年 “戏校人精神”薪火相传,致力立体呈现文化大省、戏曲大省、民俗大省,用崭新的舞台样式表现活态的黄土文化。2008年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确立了新的创作思路,开始向更高的艺术目标冲刺。学院聘请张继钢为总编导,作曲家张千一担任作曲改编,舞美设计高广健,服装设计莫小敏等国家级顶尖人才组成强有力的《解放》创作团队,并与国家大剧院合作提前签订演出协议,最大限度地打破部门和地域局限,实现艺术人才整合最大优化,实现文化生产要素配置最大优化。当时,张继钢正忙于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排练,无法亲临排练现场,剧组创造性地运用远程通信教学模式,将张导示范的每个舞蹈动作,通过大屏幕传递给同学们。如今,说唱剧《解放》已在26个省68个城市演出380多场。要说《解放》成功的秘诀,其实就两个字:创新,包括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形式内容,创新表现手法……

    我们的差距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记者:我省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市场运作中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能够继续保持文艺初步繁荣的良好态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张明亮:近年全省相继推出一大批优秀文化产品,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也勿庸讳言,在众多文化产品中,我们精品还相对不够多,两个效益结合得还不够好。今年我们要下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省级五大文艺院团要坚持 “三走”。“走下去”,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求生存、求发展;“走进去”,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走出去”,在拓展省外、国外市场中赢得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杜学文:今年我省开始全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八大工程”,在新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其中,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好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当然,我们要突出重点,立足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特色鲜明、市场认可的优秀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