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变脸,大家聊聊怎么变
2013-12-02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孙轶琼
看戏剧“变脸”(结束篇)
在中国,戏曲泛指传统戏剧,而这样的剧目或剧团通常陷入一种青黄不接、无人买账的窘境。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在结束篇里,我们专门来讨论戏曲的变脸。
人们常说“戏曲该从娃娃抓起”,很多戏曲人主动走进校园去给孩子们唱,但是孩子们喜欢吗?对年轻人来说,在流行歌曲的浸泡下,他们又乐意接受怎样的戏曲?当戏曲深入田间地头,在最为朴实的舞台上演出时,老百姓又希望看到什么?
都说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在大众需求提升的同时,戏曲又该怎样改变困局,重回文化中心舞台,重获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来吧,听听大家的建议。
1 晋派戏曲要多移植点经典剧目
发言人:宋晋康 40岁 大学教师
我喜欢戏曲纯粹是“跟风”,因为小时候在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能听场戏就跟过年似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就喜欢上了山西梆子。不过,从我小时候到现在,活跃在山西戏曲舞台上的剧目似乎没怎么变过,去年回家里过年,大家听的还是《醉打金枝》《徐策跑城》。经典固然很重要,但我们能否创新一下?如果新创剧目也能成为经典流传下来,这才能让戏曲发扬光大。
移植剧目实际上是对戏曲艺术规律的遵循,中国戏曲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的移植剧目的历史。比如《牡丹亭》被演绎出了不同的剧种,《窦娥冤》也被多个剧种移植搬演,不同的剧种演出了不同的韵味,但就是冲着这些经典的金字招牌,肯定会有戏迷捧场。再者说了,任何一个剧目的移植不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去进行一种置换,移植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晋剧应该移植、创排更多的新戏,毕竟按照老套路走,不能吸引年轻人,而且对于老戏迷来说没有新鲜感。如果还是老一套,我们完全可以下载到什么唱戏机里听,谁还会进剧场呢?
2 戏曲跟时尚混搭会适合年轻人胃口
发言人:李吉明 28岁 自由职业者
有一种观点,戏曲是民族文化精髓,就应该登上大雅之堂,即便被别人忽视和遗忘,也是观众自身修养不够造成的。在我看来,戏曲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观众的感受,毕竟大多数老百姓都是凡夫俗子,紧靠那么几个雅士能维持下去吗?我认为戏曲应该放下它高雅的架子,走下神坛,与现代的通俗文化相融合,只有接地气,才能深入人心,得到观众认可。
当然,我不是说戏曲要走低俗化,而是应该走通俗化路线。戏曲中融合通俗文化,起码能让大多数观众听得懂,让一些年轻人能听懂唱词中的文言文,简化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其实,我都觉得戏曲可以和流行音乐混搭,甚至跟时尚混搭,为什么戏曲就是要穿着古装,说着文言文?现代戏曲也可以么,故事就演在新世纪里,都市小白领的生活,用戏曲呈现出来,不是也挺有意思的吗?当然,这种改编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剧本。我强烈要求相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给戏曲以渔,不要给鱼,这才是戏曲能够生存下去的长久之计,可走之路。据说花鼓戏《刘海砍樵》就加入了魔术、摇滚、街舞等流行元素,颠覆了传统模式。
现在,有档节目叫《全能星战》,孙楠等音乐人就要开始改编戏曲了,比如改一些《智取威虎山》的选段,把摇滚的音乐元素加进去,他们能做,为什么我们不能反其道而行?传承并不是意味着守旧,我们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包装和革新,并让后人接受,这是了不得的事情。
3 呈现过程能否像影视剧那样逼真
发言人:王旭东 34岁 地产经纪人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也是单一的艺术,除了演员的唱腔之外,似乎能让观众欣赏的元素不多。看看现在,我们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节目,谁还会对你的身段、甩个水袖感兴趣?我觉得咱山西戏曲也一样,在完善剧目的同时,还得从舞美、灯光、道具等多种硬件条件上下功夫。
我之前看过新版的京剧《霸王别姬》,他们请来了电影导演操刀,而且还找了老外扮成“八国联军”,各种服装、道具都很逼真,简直就是跟拍电视的感觉一样。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不伦不类,这是对戏曲的亵渎,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创新,至少能吸引住人。这种方法能为古老的戏曲注入新的活力,他们明确了观众的定位,因为这新编剧肯定不是给传统戏迷看的,他们是要让更多知识分子、国外观众走向剧场,这样市场就更广阔了。
给戏曲注入新的能量就该如此,既能弘扬传统的文化,让固有的唱腔、唱段得以保留,也能赋予其新的职能,起码呈现得像影视剧那样逼真,让人耳目一新,也让一部剧越发充满了看点。
4 开个戏曲兴趣班,让孩子体验一把
发言人:张楠楠 36岁 文艺工作者
如今,各种各样的主题夏令营成为孩子们暑期的好去处,为什么我们不办一个戏曲兴趣班?戏曲夏令营?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戏曲,这样既能拉近他们和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也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到戏曲,还能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可以推广一下。
说得简单点,现在的偶像团体一出道就定位在年轻人中做推广,那是因为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有热情,所以他们的定位很清晰,偶像去哪儿,粉丝就去哪儿,那简直就是疯狂热爱啊。同样,我们的戏曲定位也可以瞄准儿童,假如他们天天听的就是这些,假以时日的话肯定对这个感兴趣,这样还怕后继无人吗?如果戏曲融入不了他们的生活,等他们长大再让去接受的话,肯定会觉得别扭。
另外,全省每年创排的戏曲节目不少,能否专门针对孩子来举办探班活动,起码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了解戏曲,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热爱。
5 把戏曲节目整合成一场实景体验剧
发言人:董寿增 55岁 铁路职工
看过《又见平遥》的观众,肯定对这种艺术形式难以忘怀。其实,戏曲也可以尝试用这种艺术形式。
我的设想是,开放式的空间,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戏曲勾脸绝活儿,舞台没必要高高在上,道具全部是实景的,甚至恢复到古代的建筑原貌,演员就站在大众身边开唱,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观众也可以穿上戏服参与其中,当个跑龙套的。对于被电脑、手机包围的现代人来说,海量信息、爆炸性新闻、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大片似乎才是现代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就是要朝着现代化的舞美、布局、灯光来打造戏曲,我们也可以来戏曲串烧,把山西的戏曲剧种都囊入其中,然后编排一些小的故事,这样就能凑成一场实景剧,可以专门演给旅游团看,山西戏曲一网打尽,也能增加点剧团的收入,解决目前的经营困局。
大家谈
@余慕杨:戏曲不景气,我认为并不是它曲高和寡,拿京剧来说,比起过去的元曲真是太俗了,所以说问题的关键还是民众不认可。如果这个思想不扭转,不独戏曲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将消失殆尽。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大力普及宣传传统文化。拿戏曲来讲就是不但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把观众的戏曲欣赏水平提升上去。不能削足适履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而降低戏曲的格调,把它改创得不伦不类。
@不是卖凉茶的华少:戏曲现在两极分化太严重了。年轻人觉得这是老年人的艺术,老年人觉得年轻人玩摇滚是发疯。可能这种信息不对等,甚至说两代人的不交流,也会造成一种误区,所以喜欢听戏的人执著地喜欢着,不喜欢的就是执著地排斥着。
@懒画眉CT:不独哪个剧,整个戏曲界都在衰败,更深层的原因是源于民俗戏曲失去了在乡土的根基,同样在衰败的乡村滋养不了它,某种程度上讲城镇化也是这状况的推手。
@王旭:戏剧里可不全是陈腐的才子佳人,各种类型片都有,就像是今天的电影电视,武打、刑侦、历史、惊悚……甚至还有取材于印度民间故事的舶来品,所以曲调艺术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不能固守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