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涿鹿蚩尤戏——中国戏剧的由来

2013-12-05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协会|作者:范玉荣

现代人的说法,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和歌剧的总称。其实,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是戏曲。戏曲是全国各民族各种传统戏剧的通称,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目前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360余种,如秦腔、川剧、豫剧、晋剧、评剧、藏剧、河北梆子等,其中唱、念、做、打并重,唱腔和念白以北京话音韵为主的京剧,因其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而成为国粹。

希腊悲剧由酒神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衍变而来;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表演。中国戏曲的源头则是蚩尤戏。

蚩尤戏是怎样产生的呢?

庆贺说。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在民间为了记述、庆贺这一历史事件,希望从此以后不再发生给人们带来灾祸的战乱,而扮作蚩尤形貌来舞蹈,这个舞蹈流传到战国前后称为蚩尤戏,后来又称角抵戏。据涿鹿民间传说,上古时期,有个叫蚩尤的人,性情凶恶残暴。他经常到处吃人吃耕牛,祸害百姓,人们终日提心吊胆。后来蚩尤作乱,聚众造反,跑到涿鹿来攻打黄帝。被黄帝打败后斩首。人们为了庆贺天下太平,便举行庆贺活动。有扮演的人带着头上有角、相貌凶恶丑陋的面具,装扮成蚩尤的模样,被人拉到人群中,做一些用角抵人、张嘴吃人的动作;还有一些人装扮成轩辕黄帝的兵卒,动手打他。人们看到蚩尤被捉住用刀砍头的表演,都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从那时候起,每逢四时八节,人们就搞这种游戏活动来庆贺、观赏。后来广泛传播到各地,又伴上了音乐,加上了说唱,这就是当初的原始戏剧,称作“蚩尤戏”。

祭祀说。《中国戏曲通史》中称蚩尤戏“很有可能是原始时代祭祀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至今,苗区有一种“恰相”,汉语的意思即赶伤亡鬼的仪式。这种仪式,事先由苗巫装扮成蚩尤,头上倒戴生铁制作的三脚(一种炊具),面部涂黑锅烟灰,身穿红色法衣,右手握巫刀,左手持簸箕。然后表演蚩尤驱鬼的全过程,这是苗区延续至今的祭祀仪式剧。更有不少史料记载,秦汉以来,蚩尤确实受到历代帝王的膜拜。秦始皇游海所祠山川八神,蚩尤是以“兵主”之称端居其中;汉高祖刘邦在宫廷内设蚩尤神位并“首祠之”,及至天下初定,便“立蚩尤之祠于长安”。

威慑说。这是关于蚩尤戏产生原因的又一种说法。《龙鱼河图》中记:“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意思是说,蚩尤战败被杀以后,天下又开始纷乱。当许多部落不听黄帝号令时,黄帝就画出蚩尤形象的面具,让人戴着表演来威慑天下,天下人都以为蚩尤没有死,四海之内因此平息臣服了。

我们赞同庆贺说。不过,无论蚩尤戏的产生是由于哪一种原因,都源于我们的始祖之一——蚩尤,这是毫无疑问的。蚩尤戏到了秦汉时期又称作“角抵戏”。《中国戏曲通史》确认蚩尤戏“到了汉代,民间更进一步把角抵戏剧化了。”这种角抵戏,是模仿蚩尤与黄帝角斗,用角抵人的战斗场面,它已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如角色——由演员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剧场——设在户主庭院内或村头路口;观众——现场参与者或看客;故事情节——有一定长度的情节;戏剧冲突——蚩尤与黄帝的矛盾乃至战争,当然,还有贯穿始终的具有表演象征的舞蹈动作。角抵,后来发展成为摔跤、相扑,但蚩尤戏做为一种原始的舞台表演形式,无疑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渊源。

蚩尤戏诞生在哪里呢?——河北涿鹿。

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从任昉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蚩尤戏是模仿者头上戴有带牛角的道具,主要动作是用角抵人。汉代以后沿袭蚩尤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涿鹿今在冀州”一言九鼎,不可撼动,突出了蚩尤戏与涿鹿的关系。而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涿鹿大战,一旦宣告结束,获胜的轩辕部落以及所有遭受战争灾难的人,采用各种形式庆贺来之不易的胜利和安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为了庆祝八年抗战的胜利,我们曾饰演了多少大大小小的渡边一郎、猪头小队长等等日本侵略者呢?为了欢庆抗美援朝的胜利,我们曾扮演过多少形形色色的大鼻子、大长腿的美国侵略兵呢?推想似乎远不是历史,可谁能说涿鹿大战结束的时候就一定没有蚩尤戏这样的欢庆内容呢?

蚩尤戏不会产生于山西,《述异记》中明确说:“太原村落间,祭祀蚩尤不用牛头。”

蚩尤戏不会产生于苗区,因为“恰相”仅是一种驱鬼的仪式,与史料记载的蚩尤戏内容毫无关联。

蚩尤戏也不会产生于山东,因为山东自古称齐鲁,而不是“冀”。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康殷解释字义说,这个字像头戴怪兽头形假面具(即后来的脸谱)而舞蹈的人形。上有双角、双眼孔,下挂饰物铃等。它的造字源于一种假面舞蹈,这种戴有头上长角、足饰为兽爪形的假面舞蹈,就是后世所称的蚩尤戏。古九州之一的“冀州”得名,是以蚩尤舞形成的文字命名而记录史事,可见“冀”——河北省与蚩尤戏的历史渊起。根据史料记载,依据学者对“冀”字产生并应用的精辟解析,以及当地的民间传说,蚩尤舞或是蚩尤戏最初即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杀蚩尤而庆祝的河北省涿鹿县。

蚩尤戏自产生以来到如今,一脉发展成了角抵——摔跤、相扑;而另一脉,经汉、唐时代的演变,发展为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它是中国戏剧的鼻祖。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和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将明清传奇推向了高峰。2008年北京奥运会,京剧脸谱在开幕式上绽放了民族艺术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