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地方戏曲发展需要从业者 社会 政府三方努力

2014-02-06 发表|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厚生

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地方戏曲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当然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但是近一二十年来,数以百计的地方戏曲剧种呈现出令人焦虑的复杂情势。

一部分剧种的优秀剧团的情况还比较稳定,舞台上常能看到一些好戏乃至精品,但有更多的剧种市场萎缩,生存困难,剧团解散甚至剧种消亡。许多观众不喜欢看地方戏曲,说明地方戏曲未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严峻的。这种形势不仅使广大地方戏工作者忧心忡忡,也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久前,文化部发布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就是文化主管部门对地方戏曲当前严重情势的真切关注和积极行动。

这个《方案》应该是1951年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发布以来,60多年中关于戏曲工作最重要的政策文件之一。虽然针对的是地方戏曲,不是戏曲全部,但是以其演出场次、剧目和观众之多,艺术样式风格之丰富,即使在不景气的状态下,地方戏曲仍然是最大的舞台艺术力量、最耀眼的民族精华。因而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衰颓情势给予政策指导,是完全必要,更是及时的。

一般说来,地方戏曲剧种舞台艺术和经营运作的繁荣发展,需要三方面的努力:一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二是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三是各个地方剧种工作者的自身奋斗。

文件高度肯定地方戏曲剧种的文化价值、历史地位和群众影响,明确提出保护与扶持地方戏曲剧种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更具体规定多项主要措施。这些措施对地方各级文化领导部门和地方剧种剧团都是切实可行而且必须执行的。这就保证了这个《方案》的正确和有效性。

社会力量对地方戏曲剧种的支持是多方面且各有特点的。比如工商界在经济或经营上的支持,传媒界在宣传和转播上的支持,文艺界在专业上的支持,等等。种种支持无论大小多少,都体现了各界人士对民族文化的关怀,往深处说也是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地方戏曲的回报。在当前地方戏曲衰弱之时,尤其需要热爱优秀传统文艺的社会各界都能更主动地给予支援。据我所知,安徽的古老徽剧已衰落多年,仅存的一个徽剧团,最近就得到实力雄厚的徽商集团大力援助,演出了由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改编的《惊魂记》,取得很大成功。但愿这是一个新的信号,引导出更多的同行者。

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都是地方戏曲繁荣发展所必需,但是,问题的核心还是地方戏曲工作者自身的艰苦奋斗。领导无论怎样正确,社会各界无论怎样出力支持,都不能代替戏曲工作者本身的艺术劳作、上台演出。提高发展地方戏曲,出人出戏,扬眉吐气,只能是各剧种工作者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走出当前的困境,每个剧种的从业人员都应树立起责无旁贷、“命运在我手中”的自强自立精神。

树立自强自立精神,首先就要认识到,这种精神原本就是中国戏曲的传统精神。各个地方戏曲剧种,无论其历史长短,规模大小,其艺术特点和代表剧目的形成和提高,无一不是历代前辈在艰难环境中一个戏一个戏反复磨炼出来的。我们既要继承他们创造的优秀艺术成果,更要继承他们甘守清贫、艰苦创业的精神。说得再大一些,这也是我们的民族传统精神。

树立自强自立精神,还要对我们现今所生存的时代环境和各剧种自身的境况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识。过去,地方戏曲剧种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封闭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而现在则是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国内也是区域性渐淡、“全国化”渐强的趋势。地方戏曲当然要坚持地方特色,发扬地域风采,但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我们要的不是顽固保守的心态,而是活泼开放的自强自立精神。

自强自立精神要体现在艺术实践上,就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基础。有这个基础,才能批判地继承传统,正确认清时代环境,也才能创造演出有高度艺术竞争力的好戏。而我们多数地方戏曲工作者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文化水平和文艺修养是比较低浅的,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当然是个“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长期要求,但对每个人来说,就要说学就学,抓紧每一天。特别是各剧种的艺术主创人员(其中更突出的是文学和音乐的高级人才),如果没有深度修养,自强自立精神就是无法兑现的空话。

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自己的自强奋斗,都是为了使地方戏曲在新的生态环境中提高发展。要把自强自立精神落到实处,需要做一系列具体工作。各剧种都应总结本剧种的历史经验、艺术上的长短,更要抓紧每一个剧目的锤炼打造,还要培育年轻一代。要完成如此繁重的历史任务,就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发动并依靠所有地方戏曲工作者以及有关社会力量,发扬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共同努力。不走群众路线就不能团结,不团结就将一事无成。

任务虽然繁重,但这是令人兴奋愉快、充满明丽阳光的任务。政策已经制定,方向也很明确,自强自立,地方戏曲必将创出新的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