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戏曲公司”的传承梦

2014-03-12 发表|来源:沧洲日报|作者:苑立伟

在时尚文化的冲击下,当今一些民间的传统曲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其中就包括了沧州地方戏曲哈哈腔。它是沧州一带民间戏曲的缩影,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然在青县,却有一群痴迷者,执著追求着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

叩庄村是青县木门店镇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但村里的渤海整流器设备有限公司却非常有名。外来客户到这里如果问起,村民们就会往村北方向一指,“就在那边,你走近了,顺着唱戏的声音就能找到了。”

这家企业有名,不只因为其规模和效益,最重要的原因是被村民们称作“戏曲公司”。

说是“戏曲公司”,这里一点也不夸张。公司负责人刘宗发,不仅痴迷戏曲,还是青县哈哈腔第七代传承人。他一方面壮大自己的企业,一方面将企业作为排练哈哈腔的“大本营”。

今年65岁刘宗发,从小就痴迷哈哈腔。他12岁就拜名师刻苦学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三月三》《红管家》《三世仇》《向北方》等作品深受群众喜欢。

刘宗发介绍,当地哈哈腔是在青县、沧县、河间等广大农村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于明末清初基本成形,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县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青县哈哈腔是群众在生产劳动生活中积淀的优秀文化,质朴健康,是古老戏曲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哈腔的剧目繁多,各哈哈腔剧团唱过的剧目有一百多出,剧目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喜剧色彩;哈哈腔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根据角色、年龄、性格、身份特点又有细的区分,其中老生行中的“奸生”、净行中的“零碎花脸”等角色,是该剧种中独有的;哈哈腔表演手段丰富,既能表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演俚俗纷争的故事,各行当都有着自己的表演特点,吸引了不少观众。

哈哈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县可是红火,刘宗发说:“那时候我们在家过完大年初一就到周边县市去演出,一演就3个多月200余场,连家里的农活都顾不上了。”不过近30年来,随着具有现代气息的时尚元素进入了中国文化市场,一些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们都出去打工挣钱,哈哈腔几乎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现在培养一个哈哈腔演员不容易,一是资金问题,再就是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多,他们更热衷于流行歌曲。”

为了传承,刘宗发费了不少脑筋,他在自己公司里开始发展哈哈腔演员,还在车间投巨资建成了舞台供他们排练,目前已发展了近20人,这些“职工演员”平时工作,闲时排戏。老伴总是调侃刘宗发:“人家都说咱们家开着大厂子发大财了,可我这些年也没见着钱呀!”这时刘宗发总是憨憨一笑说:“咱不拿钱换高兴了嘛,人一高兴身体就健康,拿钱换健康值啊!”

刘宗发说,近几年,青县相关部门为了哈哈腔的传承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不仅帮助自己建起了哈哈腔培训基地和研习所,有时还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使刘宗发非常欣慰,他说,虽然这条传承路还很长,但作为一名传承人,肩负起重担一路向前的目标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