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跷功:戏曲舞台上的东方芭蕾

2014-05-03 发表|来源:山西报社|作者:孙轶琼

看过说唱剧《解放》的,估计对跷功都不陌生。舞台上,演员们穿着特制的鞋子,展现旧社会女性的三寸金莲,女子的婀娜多姿让人一览无遗。或者,你也看过舞剧《粉墨春秋》,那个站在椅子上的古代女子,就是穿着跷鞋,来呈现蒲剧《挂画》中的椅子功。跷功,这种来自足尖的美,常常被誉为戏曲舞台上的“芭蕾”。

跷功是武旦、刀马旦、花旦经常使用的独特技巧。要说它的渊源,还真得追溯到旧社会,那时候舞台上的女性多是男性扮演,为了表现女子的小脚,演员们通常会绑上跷鞋卖弄一下。这个绝活完全是被形势所逼,毕竟一技傍身总比单纯卖弄嗓子要好一些。

玩跷鞋玩得最好的,当数已故的蒲剧名旦王存才。王存才幼年时为了学习踩跷,经常是跷不离脚,就连跟着戏班子赶场走路,都是穿着跷鞋的。王存才出演蒲剧《挂画》时,足登高跷,能在太师椅寸把宽的扶手上,一跃而上,稳稳地站在上面,甚至单足独立,纹丝不动。其惊人技艺,有口皆碑,让观众百看不厌。因此还留下“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等谚语。

如今,会这门技艺的戏曲人越来越少。其中,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的王鸿乐从21岁起,踩跷一练就是十年,个中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跷鞋是仿照古代妇女的小脚形状,以木料或布料制作而成,外头套绣花鞋,靠大彩裤把真脚盖住,将‘小脚’露出,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手段。”王鸿乐说,穿跷鞋的感觉就像穿着10厘米高的高跟鞋,只不过鞋子是有根的,而跷鞋则是架空的。“扎跷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掌行走,脚跟高高提起,像跳芭蕾一样。”然而,芭蕾演员有时还可以脚跟着地,扎跷演员却始终是半个脚掌着地。更难的是,演员们不仅要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得有相配套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

此外,跷鞋也是大有门道,分为软跷和硬跷两种。硬跷,鞋跟高15公分,足尖立地70度,难度极高,疼痛难耐;软跷,鞋跟高10公分,足尖立地45度。王鸿乐练习的就是硬跷。最开始接触硬跷时,她是从练习穿高跟鞋开始的,一直练到穿着10厘米的高跟鞋逛一天街脚都感觉不到累。通常戏曲演员展现跷功绝技时,一般只用一个章节来呈现,而在晋剧《春草闯堂》中,王鸿乐穿着跷鞋一演就是150分钟,丝毫没有让脚放松的机会,可以说达到了跷功的“极限”。

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门技艺,王鸿乐每天都要穿着跷鞋练功,她的双脚已经严重变形,脚掌和脚趾上的死皮很厚,脚拐骨变得很大,脚后跟变得很小,以至于夏天她都不敢穿凉鞋,生怕别人说她脚是畸形的。“作为晋剧的一门绝活,再苦我也得坚持,要把老祖宗的东西发扬光大,如果能让东方芭蕾得到世界的认可就更好了。”王鸿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