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晋剧也玩订制?文企联姻市场活

2014-05-09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不详

图为晋剧《白云真人》剧照

大家都看过《私人订制》吧?这是部专门为人圆梦的电影,尽管剧中人都是为“顾客”的愿望忙乎着,但要说落实到生活中,这未尝不是一个经营的新路子。4月28日,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二团创作的历史故事剧《白云真人》,在省城首演,要说这部晋剧有何不同,那得当属它的“身份”:这是山西戏曲人专门为陕西白云山风景区量身定做的。专业点讲就叫“文企联姻”或者说是艺术作品的“私家定制”。

一部艺术作品问世,尤其是要打响市场,这绝对不是容易事。接地气、故事新、有角儿……许多因素成为困扰文艺创作者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戏曲也不例外,而且更多了一层不讨年轻人好的时代难题。不过,文艺工作者是否也该反思一下,为何在如此多元化的艺术环境和娱乐氛围中,舞台上唱响的依然是《打金枝》《金水桥》《芦花》等传统剧目?戏曲需要传承,但却不能固步自封,要在弘扬中继承。

或许有人说了,戏曲本就不是宽容的艺术,因为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剧把老祖宗的东西糟蹋成了四不像。但是我要说,戏曲是宽容的,假如孟小冬没有博众家所长,她不会成长为一代老生中的佼佼者;假如,晋剧演员没有从蒲剧中“学艺”,帽翅功、喷火功、跷功等戏曲绝活,也不会搬上晋剧舞台,成为这一曲种中最为亮眼、璀璨的明珠。说到这里,你还觉得戏剧不够宽容吗?既然宽容,而且时代需要创新,为何不能有定制剧呢?

艺术是相通的,先说说电视台。在昔日电视台竞争的硝烟中,经历了从独播剧到定制剧的过程,各大卫视选择个性化电视剧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且这是抢占独播权、收视率、铁杆儿观众的最好机会。再者说了,定制剧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利润,因为越来越多的广告可以被植入到电视剧中,虽然有观众不喜欢,可是为了看电视剧,忍忍也就过去了。更何况,电视台掌握着节目的主导权呢。

所以,戏曲玩定制,有什么不好?现在是市场化时代,再好的东西也得面向市场,孤芳自赏也许能给自己提供某种“高大上”的错觉,却不能为生存提供物质保障,戏曲人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谁不需要养家糊口?况且,“私家定制”这种模式搞好了,未尝不是种良性循环,也能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一些经济保障。不过,也许会有人担忧,“你为企业服务了,还能出来精品吗?还不得人家说啥,你演啥?那戏还能看吗?”其实,文企“联姻”,是一种合作的方式,具体的创作思路和主线,还是掌握在艺术工作者手中,因为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部宣传片,他们也渴望在形成良好口碑效应的同时,这部剧也能获得市场收益。

几年前,我曾去过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当时,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很好奇一个地级市的剧团,是如何在戏曲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生存,并且还能活得有滋有味。多方探究后,我明白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深刻地明白了一句话,活儿是祖师爷给的,荣誉是观众给的,路却要靠自己走。他们找到了当地企业合作,促成了文企“联姻”这种新模式。企业为剧院提供创作资金,剧院为企业进行文化宣传,拉近了企业与艺术院团的距离。在这种捆绑式合作下,剧院与企业之间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重新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企业服务了,还能出精品吗?”远的不提,就说该院打造的《杏花酒翁》,这是他们与汾酒集团合作打造的舞台作品,该剧不仅包揽了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的“新创现代戏剧目大奖”,而且还获得了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表演等多个奖项。

看到这里,你还接受不了戏曲定制剧吗?

好,再来说说国内旅游城市上演的实景演出,从《印象云南》到《又见平遥》,哪个不是“定制”?它们让你感觉别扭了吗?让你感觉到商业了吗?在长沙新康乡,有一条戏剧老街,其实这条街道没啥特别的,就是因为花鼓戏中《洪兰桂打酒》是发生在这条街上,以老街上的真人为原型创作的经典剧目,可是他们就能想到,把这条街打造成戏剧一条街,让观众白天看花鼓戏、皮影戏,晚上看电影戏,让人来了新康,就能看戏。瞧瞧,这种定制法,玩的大吧?

回头想想,山西哪个地方不是地杰人灵?哪个地方没有点儿戏曲中的原型人物或故事?可是,你想到为戏曲定制一条个性的未来了吗?

戏曲要生存,市场是关键,亦如在老艺人眼中,观众才是衣食父母。“定制”本身没什么问题,听到“定制”就摇头不屑才是问题。“私家定制”为戏曲提供了一条走市场的出路,远比继续传唱老唱段要新鲜得多,也远比我们闭门造车要好得多——有活儿总比没事干强,你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