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表演艺术:善与美融合的典范
2014-07-1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罗云川
梅兰芳的社会人格与艺术风格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梅兰芳自幼就受传统的仁爱教育,终生履行儒家之忠厚恕道。他的性格是典型的温柔敦厚型,平日“无可无不可”,非常随和,对谁都彬彬有礼。他在弟子们心中是“有傲骨但没有傲气,温和却不软弱”。他幼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多次到他家抢掠,刺激了他的民族意识,这为他一生坚守民族大节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中,他从北京南迁上海,后蓄须明志,坚决不为日寇演出。日寇、汉奸再三威逼,他甚至不惜一连注射三针伤寒防疫针,让自己发高烧,称病拒演。他因停演而生活窘困,卖画解困。他的性格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这很符合孔子教诲的温柔敦厚。
梅兰芳是儒家“乐教”的现代传承者。用健康的思想教育民众、用高尚的艺术感染民众,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而音乐、戏剧又必须做到既通俗而又不媚俗。梅兰芳的演出是善与美高度融合的典范。
原标题:典范中的典范——梅兰芳表演艺术再引专家热议
“当时有位老伙计一直跟着我父亲,每次都是拿扇子什么的。那天演出我父亲都化完装了,说‘扇子给我吧’,谁知道老伙计把扇子落下了,当时汗就下来了。在后台我父亲说‘你们哪位带了扇子’,然后就拿了一把黑扇子上台,观众就说‘梅兰芳换扇子了’。我们老伙计心说今天就等着下岗了,结果我父亲只是说了一句‘下回再有戏你白天别喝酒,完了戏再喝’。从小我犯了错误我父亲也是这样,告诉你这个事应该怎么做,从小就受这教育,所以我父亲真是为人师表。”梅葆玖笑着说的这一番话,把在座的专家学者也逗乐了。
7月10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由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梅兰芳表演艺术研讨会”在此举行。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院长巴图和梅葆玖、钮骠、沈世华、吴迎、苏移、刘祯、赓续华、傅谨、谢柏梁、冉常建、王绍军、张尧、张晶、梅玮、池浚等艺术家、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梅兰芳表演艺术等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温柔敦厚 中和之美
巴图介绍,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中国戏曲学院从前期就开始筹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从前年开始征集梅兰芳八大剧目的图片,出版《梅兰芳评传》;去年傅谨教授牵头组织的京剧学国际研讨会的主题,就是梅兰芳艺术的国际传播;去年5月20日学院成立了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梅葆玖、吴迎和学院共同创排了《梅兰霓裳》……“从学院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够利用这样一个特殊的纪念的日子,以梅兰芳艺术和精神来影响学生,将梅兰芳精神嵌入学生的骨髓当中。在梅兰芳大师的引领之下,将京剧艺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梅兰芳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认为,梅兰芳的社会人格与艺术风格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梅兰芳自幼就受传统的仁爱教育,终生履行儒家之忠厚恕道。他的性格是典型的温柔敦厚型,平日“无可无不可”,非常随和,对谁都彬彬有礼。他在弟子们心中是“有傲骨但没有傲气,温和却不软弱”。他幼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多次到他家抢掠,刺激了他的民族意识,这为他一生坚守民族大节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中,他从北京南迁上海,后蓄须明志,坚决不为日寇演出。日寇、汉奸再三威逼,他甚至不惜一连注射三针伤寒防疫针,让自己发高烧,称病拒演。他因停演而生活窘困,卖画解困。他的性格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这很符合孔子教诲的温柔敦厚。
梅葆玖说,梅兰芳是儒家“乐教”的现代传承者。用健康的思想教育民众、用高尚的艺术感染民众,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而音乐、戏剧又必须做到既通俗而又不媚俗。梅兰芳的演出是中国戏曲史上“高台教化”与“与民同乐”相结合的最生动、最精彩的典范,是善与美高度融合的典范。1922年,梅兰芳在香港演出,港督司徒拔爵士观赏《天女散花》后送了一个大银鼎,镌刻“善歌移俗”四字,并跋语“因君素具改良戏剧,转移风俗宏愿”,可见梅兰芳以戏曲移风易俗是十分自觉的。这完全符合儒家的乐教思想和审美标准。“可以说,梅剧堪称‘新韶乐’。如果时光倒转2000多年,孔夫子能观赏到他的演出,恐怕也会‘三月不知肉味’吧。”
“我想澄清一个误说,重温四句箴言。” 戏曲理论家、教育家钮骠说,传说当年对“四大名旦”有一句评语:梅兰芳的“相”(一说“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不应“老用这个事做文章”。“梅先生的艺术风格在舞台上是中和之美,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以王瑶卿先生曾经说过:梅腔好听学不好,程腔好听不好学。梅先生的艺术应该说是从意象到造像,从传神到通神,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有人说梅先生的特点是什么,他没有什么特点,但堂堂正正,这是非常难学的。”
钮骠说,四句箴言一是“移步不换形”,二是“演员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三是“演戏要从少到多再到少”,四是梅兰芳嘱咐他的学生,“你们要学我早年的调门、中年的表演、晚年的火候”。
“今天有很多人离开了京剧本体,越来越不像京剧,越走越远。现在有一些特约导演真是不懂戏,乱搞戏、糟践戏,为新而新,为怪而怪。殊不知,新不等于好。” 钮骠说,“有些演员演霸王,一脸的红,看着像年画。要是过去的老演员就说这剧不能演,霸王的脸谱是经典的。有些青年演员只要给钱什么都演,太没有艺术家的矜持了,我感觉到这是一种悲剧。”他还说:“过去是留先生(留声机),现在是录先生(录像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但不能依赖他们,依赖他们就上当了,现在一些老师教戏、学生学戏就存在这个问题。”追忆先贤,针砭时弊,实应引起京剧界反思。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苏移说了梅兰芳的几个小故事。“我记得我们那时候也就是十四五岁,梅先生在中南海怀仁堂演戏,他要上场的时候我们学生就围着看,梅先生就冲着我们一个一个地点头,说‘辛苦辛苦’,我们当时都是学生,一个大主演在我们面前说辛苦,在过去是没有遇到的。所以我们就感觉到梅大主演平易近人,对我们影响非常深。”
苏移说,他最近查了一些资料,查到梅兰芳1951年演过《龙凤呈祥》,在剧中扮演孙尚香。资料显示那是“义演”,京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战斗机义演。“老一辈在那个时候用艺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今天该学也得学。”
兼容并蓄 继承革新
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介绍,梅兰芳生平学的昆曲有56出,都是演出过的昆曲,还不算在堂会上演的,卖票的一共有27出。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戏曲文学系主任、教授谢柏梁说,不管去日本还是美国,梅兰芳出国演出的剧目1/3甚至1/2是昆曲。因此,在昆曲表演艺术家沈世华看来,梅兰芳不但是京剧大师,也是昆曲大师,不但为京剧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昆曲的功劳也是无法比拟的。他是将昆曲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正是他和俞振飞、朱传茗、周传瑛等前辈共同的努力,使昆曲不断地传承下来,这才有今天的发展延续。昆曲绝不是地方戏,它是代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典范,而梅兰芳就是典范中的典范。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教授冉常建说,梅兰芳之所以成为中国京剧史上非常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梅兰芳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吸收各种支流终成大海。源远流长的河就是京剧,在这个基础上他也不排斥其他剧种的精华,比如昆曲、豫剧、汉剧,他根据这些剧种还改革创新了一些剧目,像《穆桂英挂帅》、《宇宙锋》都对这些剧种有一定的吸收和借鉴。这体现了他的一种学习丰富提高自己表演艺术的方法,更体现了他的一种胸怀。另外,他不光有对戏曲各个剧种的吸收,还有对其他艺术品种的吸收,比如绘画,梅兰芳说绘画对他对舞台构图和服装构图、舞台色彩以及表演艺术的意境有很大的提高。他还从电影艺术的表演中吸收到如何让表演更加真实。另一方面,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的历史长河就是坚实地继承传统、大胆地革新。《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他做了大胆尝试,这种大胆的“吃螃蟹”的举动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王绍军说,梅兰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性、标志性、象征性的人物,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戏曲的继承者、出色的改革者,更是一位具有前沿意识和时尚精神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播者。另外,梅兰芳不光是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个电影表演艺术家,他是所有戏曲大师当中拍电影最多的。
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刘祯日前看到一篇黄裳写的分析梅兰芳《宇宙锋》的文章,“从文本上来看,梅兰芳《宇宙锋》的唱词和‘京剧丛刊’的《宇宙锋》的唱词有的地方可能就是一两个字的变化,但我们细细咀嚼一下的话,一个字的改变,它的韵味、剧情和对人物的贴切性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我特别佩服梅兰芳的地方。”
“梅先生如果现在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做3件事。”梅兰芳的曾孙、梅兰芳纪念馆馆员梅玮说,“第一就是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最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第二就是他会不遗余力地根据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去对京剧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第三就是他会不遗余力地去宣传京剧。” 梅玮提到,现在一个关键问题是,京剧的演出是“我怎么演观众怎么看”还是“观众要我怎么演,我再给观众演成什么样,观众怎么看”。现在很多戏年轻观众看不懂、不明白,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了解,而是没有给他们一个去了解这些戏的环境。“梅先生这点做得非常好。他能够用7年的时间去准备他去美国的行程,齐如山、张彭春写了不下5000字相关的文字,画了不下2000张图画。梅先生能把这个东西做到外国,让外国人先看到这些东西之后再去演,外国人才可能喜欢,因为他了解。”
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京剧院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池浚说,梅兰芳作为一个歌唱家、舞蹈家和戏剧表演家这三方面是合一的,不能分开去看。像《天女散花》的绸舞,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梅兰芳所谓“轻歌曼舞”的代表。把绸子舞起来其实是用主动的行动去表现一个被动的状态,是用演员舞台的技法去表现一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它不是纯技巧,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表现得非常得体,风带舞动的姿态、力度、方向、滑动的线条就是天女在天上衣襟飘飘的样子。今人要避免对像梅兰芳加强歌舞性的这种做法简单地形式化地理解和运用,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梅兰芳的创意和戏曲继承和发展理念的负责,把真正属于梅兰芳的艺术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