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责任与坚守投身文化建设—追忆周巍峙
2014-09-1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焦 雯 王立元他用责任与坚守投身文化建设——文艺界人士追忆周巍峙
9月12日,我国著名音乐家,文艺理论家,文化部原党组书记、代部长,中国文联第六届、七届主席,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名誉主席周巍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周巍峙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连日来,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形式缅怀周巍峙同志。中国音协顾问、著名音乐家孙慎,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等撰文悼念。孙慎回忆了上世纪30年代周巍峙带领开展的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等往事,他说:“现在巍峙同志已离我们而去,但他对文化界、音乐界所作出的贡献将为后人学习和铭记。”傅庚辰表示:“巍峙同志是我的音乐前辈。”傅庚辰说,周巍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担任过文化艺术部门以及许多重大音乐项目的领导、组织工作,在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功不可没。
中国文联副主席、作曲家徐沛东在得知周巍峙逝世的消息后称,这是文艺界的重大损失。“他在党的各个发展时期为文艺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音乐界有极高的威望。他不仅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也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为人坦荡、和善,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作家雷达听闻周巍峙逝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写下了《正气浩然现亮风——悼周巍峙先生》:“百岁即临竟远行,不堪回首忆艰程。延安苦度荆棘路,鲁艺讴歌战斗声。广际高天云漫漫,中华大地步匆匆。音声疾写青云史,正气浩然现亮风。”
周巍峙的秘书唐晓刚在周老身边工作了近20个年头,被他工作的严谨认真、为人处世的谦逊豁达深深感动、感染。“他是一位谦和、睿智、有人情味儿的长者,丝毫没有官架子。他做的工作都是给文化发展打基础,守不住平凡、耐不住清贫的人,是做不下来的。”唐晓刚说,正是文化人的责任感,多年来始终支撑着周老攻坚克难,九十高龄仍奋斗在文化事业的一线。
据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回忆,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长城”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在编撰过程中曾面临经费、人员、办公场所等诸多困难,为此周老不顾高龄奔赴全国,一个省一个省地寻求支持和理解,历经30年完成了集成的出版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延展成为一项事业。“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远见卓识和文化自觉,如果当时没有进行抢救性保护,很多文化瑰宝早已消逝了。”李松还表示,周老为人谦逊,常说自己是“小学生”,事实上他在文化艺术多个领域堪称专家。“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加起来超过1000万字,他都仔细地读过,而且是像编辑一样一笔笔修改,最后又分三类把修改意见亲手誊写出来,这种精神大家都很敬佩。”李松说,他跟周老曾有个约定,2016年在周老百岁生日时完成《中国节日志》的编撰工作,“虽然他看不到了,但我们会继承他的遗志和精神,把这项工作做好。”
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曾在周巍峙的领导和肯定下,参加过许多重要演出。“周老一直很鼓励年轻人,1956年第一部西方经典歌剧《茶花女》在中国演出,是周老同意让我做主要演员的。1964年《东方红》创排时,周老是3位主持创作排练工作的领导之一,他建议我参加演员选拔,最后我演唱了《松花江上》。”李光羲说,周老一辈子没离开音乐、戏剧事业,他是个非常勤奋用功的领导。此外,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他都以亲切、从容的态度对人、对事。
中国交响音乐季艺术中心秘书长何春生说,周老始终关心音乐事业。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筹备之初,周巍峙担任顾问。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主推中国作曲家和交响乐作品的展演项目,“中国交响音乐季”(原“中国交响音乐节”)也是在周巍峙等人的关心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周老的关心具体而微,他曾要求我们加强交响乐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2010年,策划和编辑8年之久的辞书《中国交响音乐博览》出版发行,也算是了却了周老一桩心愿。”
周巍峙生平
周巍峙同志遗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文艺理论家, 文化部原党组书记、代部长,中国文联第六届、七届主席,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名誉主席周巍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9月12日4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周巍峙,原名周良骥。生于1916年6月,江苏东台人。幼时家境贫寒,少年失学,仍勤奋不辍。1926年,年仅10岁的他随父亲积极参与张贴革命标语和革命歌咏活动。1930年起,先后在上海《申报》图书馆当练习生,《申报》图画周刊部当秘书。“九一八”事变后,历任“国际联盟调查团”中国代表处宣传干事、《生活日报》筹备处文书、李公朴先生秘书,积极参加筹建申报图书馆及补习学校工作,参与组织青年工作,并在《申报》发表文章,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在此期间,他向往革命、追求真理,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旧社会和反动势力巍然对峙,1933年改名周巍峙。1934年至1937年,他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及进步出版工作,任中国歌曲工作者协会执行干事,组织领导群众音乐团体从事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工人、学生及店员中开展革命工作。他以巨大的爱国热忱和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创作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等多首抗日歌曲。他还担任了《读书生活》杂志助理编辑及出版社出版部主任,具体负责出版了许多宣传抗战和进步思想的书籍。“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与刚出狱的救国会领袖李公朴先生等人奔赴华北前线,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全民通讯社》编辑、前线记者,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八路军临汾办事处秘书、学兵队音乐教员等职。
1938年7月,周巍峙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延安,参加了现代题材京剧的音乐改革工作。同年11月,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指挥、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北岳区党委文委委员,北岳区文救会主任,晋察冀边区文联宣传部部长,边区音协主席。在战争最艰苦、最残酷的时期,他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进行演出、展览、宣讲。1939年冬,在敌后首次指挥了由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1942年,他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先后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中共张家口市委文委书记,晋察冀中央局党委宣传部文委委员兼秘书,华北文联常委,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兼秘书,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兼秘书,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初,任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在天津解放后的戏曲改革和文化管理与指导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周巍峙同志历任文化部艺术局办公室主任兼戏剧音乐处处长,艺术局副局长,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艺术局局长,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党组成员,中国音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曲协副主席,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委,人民音乐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这期间,他积极投身新中国文艺事业建设,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艺术院团的建设呕心沥血,为艺术院团走上正规化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
文化大革命期间,周巍峙同志受到了严重冲击,被批斗、隔离审查、下放劳动长达十年。在这段困难的日子里,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进行坚决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担任文化部电影局核心小组组长,参与清查工作,为众多文艺界人士平反昭雪,对文艺界的拨乱反正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起,周巍峙同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代部长、第一副部长,文化部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顾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对文化工作在社会转型期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心血与汗水。
1996年12月至今,周巍峙同志先后担任第六届、七届中国文联主席,第八届、九届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十几年来,他不顾耄耋高龄,以中国文联工作和党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不辞辛劳,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筹办了一系列的文化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如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年、中国话剧九十年庆祝活动,田汉、夏衍、阳翰笙、沙可夫等文化名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并亲赴各地参加了大量社会文化活动,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联如何更好地发挥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广泛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促进当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他积极倡导并率先垂范,带领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开展各类学术研究,热心支持“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积极参与“晚霞工程”“彩霞工程”“朝霞工程”和“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大联欢”活动,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使中国文联工作呈现新面貌、迈上新台阶。
周巍峙同志是中共第八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周巍峙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音乐家,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写出了大量歌曲和合唱作品,创作或参与创作了《两年间》、《相信谁》、《八路军和孩子》、《不死的老人》等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更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最强音。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他满怀深情,为歌词《十里长街送总理》谱曲,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他的《守土抗战歌》(原名《上起刺刀来》),歌剧《不死的老人》(与劫夫、陈地合作),作曲集《周巍峙声乐作品选》等成为传世之作,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巍峙同志是优秀的学者、出版工作者,早在1936年7月,就编辑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影响很大,对推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产生了积极作用。他主持编纂的10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建设“中国文化万里长城”的系统工程,其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由他担任主编或副主编。他主持编辑的《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田汉全集》、《夏衍全集》等优秀作品,都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周巍峙同志是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早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期间,就首次在敌后创办了乡村艺术干部学校(简称“乡艺训练班”),并亲自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授课。1944年,重返延安后,他先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副团长,华北联大文工团团长、文艺学院戏剧音乐系主任等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他又兼任文化部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周巍峙同志既是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又是眼光独具的文艺理论家。他长期担任文艺领域的领导职务,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潜心钻研文艺理论,创作经验丰富,艺术见解独特。他主持和参与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成为二十世纪中华文化艺术的经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率全国数万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各地著名文艺家一起倡导与主持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历时二十余载,编纂出版了300卷,共计5.1亿字的集成志书,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河,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工作、人才、资料基础。退居二线后,他还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国文化系统史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开展革命文化史料收集、整理、出版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出版了几千万字历史资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周巍峙同志非常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986年1月主持建立了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在大力发掘昆剧传统剧目、培养昆剧表演新秀、开展昆剧艺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2009年9月,周巍峙同志已93岁高龄,仍然心系文化,继续组织领导《中国节日志》、《中国史诗》百卷工程的编纂工作。
周巍峙同志以文艺为武器,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把全部精力与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功勋卓著,1938年9月获西北战地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荣誉奖章,1944年冬在延安获文教英雄一等奖,1947年在联大文艺学院获模范工作者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奖,《中国革命之歌》获文化部集体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获文化部群众歌曲创作一等奖,《十里长街送总理》获文化部一等奖,主编的《冼星海全集》和《田汉全集》分别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1993年和2001年国家图书奖。1999年荣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主编的《聂耳全集》荣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5月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之突出贡献老一辈音乐家奖。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周巍峙同志始终不渝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工作,奋斗不止,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周巍峙同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持之以恒地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辛勤耕耘,是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的楷模。
周巍峙同志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和研究各种文化艺术现实问题,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高度和政策指导层面,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典范。
周巍峙同志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按党的原则办事,讲真话讲实话,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真诚爱戴和衷心拥护,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人民艺术家。
周巍峙同志的逝世,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缅怀周巍峙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周巍峙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