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晋剧女伶始于何时?

2014-10-04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赵华云

中国晋剧艺术网独家全网首发文献系列-作者:赵华云 责任编辑:王嘉

据有关史料记载,形成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晋剧(也称中路梆子),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早期的晋剧舞台上,旦角(青衣、小旦)均由男伶扮演。无论慈禧太后喜欢的“内廷供奉”十三旦(侯俊山),还是晋剧的四大名旦李子健、王玉山(水卜漂)、刘明山(五月鲜)、张宝魁,以及各个班社的著名旦角演员白菜心心、玻璃脆、万盏灯、毛毛旦、十里香,都是男扮女装。晋剧女伶始于何时呢?

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帝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男旦的表演,尽管技艺不凡,但看后总不免有不满足的感觉。这时,河北梆子、评剧等剧种的女演员,已在北方的一些大中城市的舞台上相继亮相,很受观众的欢迎。于是有远见的晋剧前辈也开始了口传心授,培养自己的女演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晋剧舞台上走红的第一代女伶有兰兰、果果、大女则、二女则、大牛牛、二牛牛、刘少贞等人。

二女则(王桂香)人称旦角“皇后”,正旦、小旦都可胜任。她和姐姐大女则是老伶“一条鱼”收养的徒弟,民国四五年开始学艺。

二女则长得干瘦,缠一双小脚,观其形,你怎么也不会相信她是一代名旦,但看过她的演出,会使你膛目结舌,由衷叹服。她小旦演得活泼俊俏,正旦演得端庄大方。“十三旦”侯俊山见她技艺出众,曾反串小生和她配演《凤仪亭》,“狮子黑”和“十二红”也为她配演过《祥麟镜》。二女则当年在张垣、宣化、包头一带名噪一时,30岁左右来到晋中,几出戏打响,成为三晋闻名的第一女伶。

大牛牛(田淑珍)和二牛牛(田桂珍),回族,是七百生的一双亲生女儿,蒲剧名伶“两股风”买下她们,贴身传授技艺,进步很快。

这朵姊妹花,生得漂亮美艳,技艺纯熟,一出场就赢得满堂喝彩。姐妹俩演的《双头驴》、《二度梅》等戏,又唱又做,活灵活现,配合十分默契,观众赞不绝口。

由于在旧社会艺人的地位低下,生活没有保障,身心劳累过度,这些女伶大都红颜薄命,二三十岁就短命夭折,给人留下无限的遗憾。

女伶的佼佼者丁果仙、筱桂桃,素称晋剧的“一果一桃”。“须生大王”丁果仙的优美唱腔响彻晋中大地,筱桂桃的精彩表演在塞北张垣红极一时。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又有筱金梅、筱金枝、程玉英、刘芝兰、乔金仙、夜明珠、富仙花、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花艳君等一批女伶脱颖而出,晋剧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演出产生了质的飞跃。

筱桂琴(左),筱桂芬(中),筱桂桃(右)

值得一提的是张宝魁先生(艺名“筱吉仙”)。他原学河北梆子、京剧,后学晋剧,演小旦,刀马、文武兼备,德艺双馨。他为培养晋剧女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筱桂桃、筱桂琴、筱桂芬、筱桂芳、筱桂红、筱桂珍、筱桂莲、筱桂君、筱桂梅,女儿张桂娟都是他的高徒。这些人勤学苦练,艺术全面,后来皆成为各个剧团的台柱子、好把式。

解放后,妇女翻身,地位提高,学习晋剧的女同志更多了起来,不仅旦角,女须生、女小生乃至女花脸相继涌现。女伶的迅速发展,使晋剧艺术呈现一派生机,戏剧舞台因此也增添了许多亮色。

从此,男扮女装的时代过去,女伶称雄晋剧舞台,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成了晋剧的领军人物。

由于晋剧唱腔男女同腔同调,这给男伶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困难。寄希望于有关方面重视男演员的培养,以保持晋剧艺术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