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历史上的《贺后骂殿》

2014-11-09 发表|来源:烟台晚报|作者:张春雷

《贺后骂殿》是青衣、老生合作的一出传统戏,演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太祖的皇后贺氏因丈夫死因不明,派长子德昭上殿质问,赵光义恼羞成怒,欲斩德昭,德昭愤而触柱身亡。贺后携次子德芳上殿,大骂赵光义,光义理屈词穷,下位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管三宫六院,封太后,赐德芳瓦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封八贤王,母子下殿而去。

此戏老辈儿演时前场尚有赵匡胤病重,赵光义进宫,斧声烛影、弑兄篡位等情节,名《困龙床》,和后面的《骂殿》连起来演名《烛影记》,一名《烛影摇红》。程砚秋的第二个弟子,有“小御霜簃”之称的陈丽芳,演过《困龙床》带《骂殿》,程砚秋本人则始终只演《骂殿》。张君秋排演过全本的,就叫《贺后》。

许多地方戏中均有此戏,湘剧、豫剧、秦腔、汉剧名《二王图》,滇剧名《骂金殿》,同州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晋剧都叫《皇后骂殿》,川剧名《烛影摇红》。

按“烛影摇红”本是一个词牌子,原意是描绘帝王之家的歌舞场景,具有优雅、辉煌的气派,表现奢华、靡丽的风尚。最初见于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宋徽宗设置的音乐研究创作机关)别撰腔,周美成(邦彦)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

历史上“烛影摇红”的典故,还要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说起,光义本名匡义,因避其兄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比太祖小12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21年,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按照封建王朝“父传子家天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与大宋皇位应该是绝对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哥哥的皇位,这在历史上是一大千古疑案。

对此疑案,持怀疑态度的都是些所谓的野史,如当时的和尚释文莹写的《续湘山野录》里面说:太宗在太祖死的那天晚上进宫探望,太监和宫女看见太祖的寝宫里一片“烛光斧影”,太祖就突然驾崩,第二天一早,太宗就在哥哥的灵柩前继位称帝,所以很有弑兄篡位之嫌。后人蔡惇的《夔州直笔》、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李逸侯的《宋宫十八朝演义》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篡位”的细节。

更有卖点的是南宋徐大焯的《烬馀录》,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个更加离奇香艳的情杀故事:宋太祖赵匡胤灭后蜀,毒死了蜀后主孟昶,霸占了他最宠爱的贵妃花蕊夫人,这位美女诗人曾以一首哀怨的亡国诗闻名后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就是这位美艳的花蕊夫人,在宋太祖病重时,不得不以泪洗面,终日在病榻前侍候,可是一天晚上,她的小叔子赵光义前来探病,一见梨花带雨的嫂子就把持不住,欲行不轨,花蕊夫人挣扎不从,纠缠之中把太祖惊醒,太祖大怒,于是赵光义才弑兄霸嫂。

但是在宋朝的官方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关于太祖之死,只留下简单的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都延续这一说法。

至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写到后周显德六年,对于宋朝本代历史一字未提,这位砸过缸的司马老先生未免有些明哲保身的意思。可是在他的私人笔记《涑水纪闻》里,却极力为宋太宗赵光义开脱。他的笔记被史学界誉为“小说界的史书,史书界的小说”。他又为我们记载了一个“金匮遗诏”的典故,历史上也称“金匮之盟”:

据说赵光义继承哥哥的皇位是遵从母亲杜太后的遗命。《宋史·杜太后传》记载:建隆三年,太后病重,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来日无多,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你是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说:“我所以得天下者,皆赖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说:“不然,都是因为周世宗孤儿寡母治理天下的缘故。假如周氏有一位成年的君王,你哪里就那么容易得到天下了?所以你死以后应该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最后,这位开明豁达的老太后说了一句千古至理名言“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这句话足以对历代皇权的承继振聋发聩,如果一千多年后的慈禧老佛爷,能够有杜太后这样的思维和胸怀,我们国家苦难深重的近代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话扯远了,且说宋太祖听了杜太后的话,顿首泣道:“孩儿敢不听母亲的教诲吗?”太后吩咐宰相赵普:“你把它记下来,藏在金柜子里面。”这就是“金匮遗诏”的来历。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这是宋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用以掩人耳目的,也是继“烛影斧声”之后的又一千古之谜。

不管怎么说,宋太宗堂而皇之的继承了哥哥的皇位,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贺后骂殿》这出戏。

但问题接着来了,据史载,宋太祖的第一位妻子确姓贺,但却在太祖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就病死了。太祖登基后,追封她为孝惠皇后,等到太祖死的时候,贺氏早已经死去18年了,不可能带着儿子上殿去骂小叔子,况且她只是赵德昭的母亲,那位八贤王赵德芳不是她生的。

宋太祖一生立过三位皇后,贺皇后死后,又立了一位王皇后,有人考证说她才是八贤王赵德芳的生母,还有一种说法是,赵德芳的生母确实姓王,但不是皇后,而是一位嫔妃,赵德芳是庶出。王皇后后来也故去了,太祖想立那位抢来的美貌绝伦的花蕊夫人为后,宰相赵普说“亡国之物不祥之兆也”,太祖无奈只好作罢,娶了一位比自己小25岁比大皇子德昭还小1岁的宋皇后。太祖驾崩时在他身边的就是这位宋皇后,如果真有骂殿这回事,那么携子上殿骂太宗的只能是这位宋皇后。

太祖有四个儿子,老大和老三夭折,所以《骂殿》里面才把老二德昭和老四德芳并称为大皇儿二皇儿。历史上的大皇儿德昭也不是在金殿上碰死的,而是在他的叔叔赵光义做了皇帝以后第三年自杀的,自杀的原因是他在叔叔面前为将士请功,太宗冷冷的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说吧,德昭听了这话胆战心惊,回家就自杀了。又过了两年,年仅23岁的二皇儿赵德芳也神秘的身染重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了,而不是像民间传说和许多戏曲里面演绎的那个八贤王,一直活了好几辈子,整天抱着个金锏到处上打昏君下打谗臣。至于那位宋皇后,也许还真的骂过皇帝呢,因为她死后,宋太宗不但不为皇嫂穿孝服丧,而且还不允许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她,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出戏,实在应该叫《宋后骂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