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之树枝繁叶茂
2015-05-2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长瑜在社会主义中国,文艺在引领社会时代风貌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风气,它是精神的食粮,给予人们心灵的补给。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的时候,这一面镜子也会变成哈哈镜,镜子里反映的内容走了形,出现了一些哗众取宠的肤浅之作;有的时候,精神食粮变了味儿,快餐式的补给让人的欣赏品位日益降低,人们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偏离。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坚持正确的理念,高扬先进文化旗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为创排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我们去铁路部门体验生活。我们到火车头驾驶室参观。我记得那时还是蒸汽机车,一位师傅汗流浃背地添煤加火。铁路工作者给我们讲解扳道岔和号志灯的功能作用。我们去部队练习打枪,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到了打枪时强大的坐劲,从而为真实生动的表演打下基础。我刚开始演铁梅时,一出场就是花旦的脚步,周总理给我提意见:“你怎么这么高兴就出来了?”我意识到我的出场、亮相还带着行当的痕迹,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物、环境。为了塑造好李铁梅的形象,我观察穷苦人家的孩子拾煤核,体验挑水、劈柴等体力活儿,在实践中去感受普通民众的真情实感,捕捉最能传其神的意象。结合生活体验,我认识到铁梅是一个“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干重活儿的劳动女孩,她的步子要有分量,要重一些,粗犷一些,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于是我出场时就是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气囊囊地走出来,远处看到有人影,发现是自己的亲人,再步履轻盈地跑过去。同样,铁梅高举红灯跑圆场也是既讲究京剧规范,又符合戏情戏理,用立腰,有力度、坚定地表演出铁梅健康的、坚定的劳动女孩的形象。
从人民大众的土壤中吸取养分,同时再反哺人民,这是文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我虽已过七旬,从去年到今年也已几次下基层去往新疆、广西等地参加基层院团帮扶活动,做讲座、交流,现场指导学生,我对他们的坚守和坚持感到深深的尊敬与敬佩。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小名叫“演员”,从人民大众生活中,包括自己观察、体验到的各种情感、生活中汲取营养,进行提炼与加工,创作人民喜爱的、能传递正能量、引领正风正气的作品。我想这种艺术创作规律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所愿意看到和深深盼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