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戏剧艺术发展报告
2015-06-05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季国平 王评章等创作评论双轮驱动创新发展全面突围
——2014年中国戏剧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中国戏剧家协会
报告负责人:季国平
首席专家:王评章
撰写:方李珍 邱剑颖 蔡福军
一 发展概况
1 .剧目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逐渐统一
2014年,随着全国性和地方性京剧节、秦腔艺术节、越剧节、评剧节、豫剧节、内蒙古二人台节等相继举办,全国戏剧创作高潮迭起。各省市都将戏剧创作作为重要的文化任务,打造高质量创作剧目成为全年戏剧发展的重要目标。
2014年的历史剧创作掀起了近年来的一个小高潮。如京剧《康熙大帝》 、《春秋二胥》 、 《钦差林则徐》 、 《安国夫人》 、 《屈原》 、 《飞虎将军》 、 《楚汉春秋》等剧目,以古鉴今,在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中,既赋予新时代的解读思路和方式,又保持了京剧的传统风格,得到观众称赞。
现代戏创作颇丰。改编自贾平凹同名小说的大型商洛花鼓现代戏《带灯》 ,真实展现了当下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剧目情节曲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从一个具体的中国乡镇的角度,折射出了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的震撼人心的变化。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创排的《北国佳人》 ,表演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的河北梆子传统戏,也有别于常规的现代戏,在突出“年代感”和“人物感”的同时,将话剧表演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特点融进其中。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狗儿爷涅槃》 ,改编自同名话剧,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民心理的复杂性,在戏剧结构上,此剧采用意识流与倒叙交叉互用的方法构置情节,用心理外化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深层心理。
话剧创作佳作频出。国家话剧院推出的《伏生》一剧,全剧透过伏生与其一家,及其追随一生、“亦敌亦友”的大臣李斯的人物视角,折射出生命与文化的宏大命题,该剧借用的戏曲写意精神颇为人称道。国家话剧院复排的话剧《死无葬身之地》 ,重在思辨人在极端处境中对自身灵魂的深刻而多方位思考,探索人的存在价值,小剧场形式的呈现更是直指人心、撼人心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的《老大》 ,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故事。
此外,儿童题材剧目思想性观赏性同步提升,歌舞音乐剧创作也进入了一个“井喷期” ,在历经了量上的累积之后逐渐在质上有了明显提升。
2 .评论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
评论是引领创作的先声与号角,2014年评论人才的培养成果喜人。中国剧协、上海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继2011年、 2012年、 2013年在沪成功合作开办“青编班” 、“青导班” 、“青音班”之后, 2014年10月又共同举办了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该班50位学员来自中央媒体和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29个省区市,尚长荣等名家担任讲座导师,中国剧协驻会领导直接担任班主任,学员的平均年龄仅36岁,学历均为硕士以上,是四期青研班中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一个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戏剧评论的未来和希望。
3 .演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2014年的演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虽然总量有所下降,但市场挤掉了一些演出泡沫,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行业奢靡之风,有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上海静安区建设现代戏剧谷没有一味盲目比肩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而是更着眼于戏剧文化与区域发展的融合,以及专业戏剧与市民戏剧的融合。上海对民营剧团的扶持值得借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推广交易会,实现了优秀舞台艺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重庆启动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福建省文化厅首次奖励扶持演艺中介机构。石家庄打造“一月一名剧”品牌,实现低成本运作,高效益惠民。安徽送戏进万村,惠及县级基层剧团,其中民营剧团占了80 %。
小剧场话剧市场逐渐成熟。目前中国小剧场舞台现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规范和规则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值得探讨的课题,产业化进程较为缓慢,产值也不高。但2014年孟京辉第二个先锋剧场开张,怪咖剧团持续红火,为其他民营与商业剧团提供了样板。
4 .先辈精神品格成为激励戏剧界奋斗的巨大动力
2014年分别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叶盛兰先生诞辰100周年。12月2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12月14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国家京剧院承办的纪念京剧大师叶盛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缅怀深受人民爱戴、为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努力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和使命担当,对于繁荣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更好富有中国精神、中国气韵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 .中国戏剧的国际影响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过几十年来的努力,我国戏剧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日益显著, 2014年国际剧协第34届世界代表大会在亚美尼亚共和国首府埃里温市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执委会。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作为国际剧协命名的第八位“世界戏剧大使”应邀出席大会。中国剧协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当选为新一届国际剧协副主席,这是中国加入国际剧协以来中国戏剧人首次担任副主席。这表明了我国戏剧在国际上的影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
国际交流进一步扩大,“走出去”效果良好。2014年5月,有关部门提出“官方交流和文化贸易并重”的设想,调动官方和民间两个体系,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体系,实现两个轮子走路。7月,文化部下发《关于坚决制止国内艺术团组赴国外“镀金”的通知》 ,对国内各级各类艺术团组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外著名演展场所或国际组织总部办公场所“镀金”现象予以坚决制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60多年来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核心业务,从2004年集团整体改制之后,逐步以市场化方式、商业手段推动文化走出去。近10年来,通过在国外建立主流的市场营销渠道、打造适合国际演出市场的演出产品、打通渠道进入国外主流剧场的国际演出季等方式,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平均每年推到国外的演出有上千场, 2013年演出了5000多场,且以商业演出为主。
6 .理性评论更加活跃,发声更加有力
敢于直面问题,是2014年戏剧理性评论的一大特点。李宝群在《中国戏剧》连发三篇文章追问中国话剧现状,对剧作家创作状态进行反思。王评章认为著名剧作家委约创作一方面让院团得到有质量保证的剧本,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命题创作也存在消磨剧作家个性、才华的问题,接不上地气,浪费了他们的天赋,使他们最值得写、最该写的作品因此耽误了。张泓有感于中国导演普遍用“形式思维”代替戏曲的“程式思维” ,这样做很容易削弱甚至丧失戏曲特有的审美意趣。张彤认为当下戏曲创作故事的基础性作用被逐渐弱化——歌舞压倒了故事。
网络评论异军突起,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评论越来越成为更广泛群体评价和影响戏剧发展的重要一环。李杨认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拓展了批评空间,它在批评的尖锐性与交互性、传播的迅捷性、影响的广泛性上具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圈子化的戏剧批评的弊端。但新媒体批评大多还停留在印象式的评论阶段,也存在着偏激、尖刻,缺少系统、理性的态度等弊端。
7 .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成为戏剧教育的趋势
自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戏剧艺术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大中院校。如今“京剧进校园”不再是新鲜话题,取而代之的是如何使活动得到持续、深入的发展。
近年,“联盟”与“共享”成为共识。“北京市艺术高校共建艺术观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年会的主题,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和自然封闭性,实现艺术门类的交互发展、学术资源的共享。
二 现象与思潮
“中国梦”成为2014年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梦·百姓梦·我的梦”原创小戏小品汇报演出以鲜活的形象和充沛的正能量揭开了首都“十一”中国梦主题演出序幕。全国各地戏剧工作者都自觉以“中国梦”为主题努力开展艺术创作,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作为当前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推出系列主题活动。11月3日至12日,由中国文联、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剧协、上海文联等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举办,本届校园戏剧节以“中国梦·青春梦”为主题,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33所高校的23台大戏和两台短剧专场参加演出,涵盖了话剧、戏曲、音乐剧、小戏小品等多种戏剧形式,体现了我国现阶段校园戏剧发展的整体水平。
呼唤更多的戏剧精品仍是戏剧创作的主要课题。2014年院团、演员对剧本的要求更加全面,不能单单讲究故事、人物、思想,还要结合舞台表演、剧种特色等。这对剧作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高挑战。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国青年剧作家开始成长, 2014年的曹禺剧本奖获奖者大多是青年剧作家,青黄不接的现象有所缓解。
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2014年工作稳步推进,成果丰硕。由于2013年举办了首批7部电影首映式,在戏剧界产生广泛影响,演员申报热情高涨,各地也纷纷要求合作拍片。2014完成公映的影片有:滑稽戏《顾家姆妈》 、越剧《玉卿嫂》 、粤剧《小凤仙》 、秦腔《迟开的玫瑰》 。
近年中央与地方文艺院团出现携手共建共赢现象, 2014年依然火爆:中央民族乐团与新疆、西藏、贵州、四川、江苏、山东、上海等十余个地方院团牵手共建。中国歌剧舞剧院帮扶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国家大剧院与福建省文化厅开启战略合作。央地文艺院团共建互惠互利,有利于多元化的艺术创作。
三 创新与突破
1 . “依团代传”模式
2008年6月,大弦子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何拯救这一濒危剧种也成了当地文化部门思考的问题。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决定采取“依团代传”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借调人才,即以菏泽市现有的山东梆子剧团和枣梆剧团为依托,从两剧团选调部分优秀中青年演员学唱大弦子戏,尝试跨剧种传承。目前“依团代传”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并于2013年底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2 .晋剧“2 + 1 + 1”教学模式
中国戏曲学院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合作培养的首届晋剧本科班是中国戏曲学院建院60年来的一次尝试。至此,百年晋剧首次拥有了26名正规学制的本科毕业生。晋剧“2 + 1 + 1”教学模式用两年时间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文化课教学任务,教授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等中国戏曲规范严谨的舞台程式,聘请京剧、昆曲、粤剧等各大剧种名家教授各剧种的经典折子戏;用一年时间,学生返回山西,在晋剧艺术教育基地——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学习,聘请王爱爱等26位晋剧名家授课;用一年时间,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排演经典折子戏和大戏。
3 . “两个剧场标准”
2014年4月1日起上海11家剧场试行管理与服务“两个标准” —— 《上海市剧场管理标准》和《上海市剧场服务标准》 ,在全国尚属首次。这些标准条款,在制定过程中既吸取了上海剧场这两年来的经验,也借鉴了国际主流剧场的通行做法。上海率先试行“两个标准” ,对全国标准的制定无疑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4 . “众包”售票模式
这种售票模式将本来应该由票务公司员工执行的售票工作,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外包给网友来完成,并使网友获利。“众包”模式售票可以实现非常精准的圈子“自推广” ,并且有很强大的传播力。更大的意义在于这种互联网售票方式让票价更加透明化,同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的力量将迫使票价走向更加理性的方向。
5 . “123”票价
中央歌剧院在综合参考外国歌剧演出票价、核算各方面成本、比照国内观众消费能力、衡量艺术自身价值之后,制定了“123”的票价分档(即池座每张300元,一楼楼座每张200元,其他座位每张100元) ,此举意不在票价的“拼低” ,而在“限高” ,使多年虚高不下的演出票价降下来,激活市场。
6 . “粉丝话剧”锐气逼人
粉丝话剧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量身定制的话剧,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创作方式,创作者不再占有绝对主导权,直接影响创作方向和营销推广方式的是粉丝的喜好。作为粉丝话剧的代表,由南派三叔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盗墓笔记》是2014年吸金能力最强的一部话剧,约2000万元的票房成绩绝对亮眼。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巡演的邀约也在不断增加。由该剧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继续,根据国产原创游戏改编的话剧《古剑奇谭》也于2014年启动全国巡演,巡演城市由粉丝决定。
7 .国有剧团牵手商业院团(线)
保利院线助力河南省木偶剧团。河南省木偶剧团虽是一个不到20人的小团队,但近年来在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下,以其“小木偶、小舞台、小剧种、小团队”的独特运作模式,抓精品、育人才,在完成文化惠民演出的同时不断开拓市场, 2012年完成各类演出83场、收入130万元, 2013年演出129场、收入233万元,演出场次和市场效益逐年攀升。
8 .探索与实验戏剧新样式
以往传统音乐剧依靠悬挂彩绘背景和数字影像表现,由罗氏国际演艺公司与北京贯辰传媒公司共同打造的国内第一部3 D音乐剧《兵马俑》则通过舞台上的3 D高清视频墙与真人相结合的表演方式,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
由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木偶剧院联合创作、出品的《是真的吗? 》栏目推出首部求真互动欢乐剧《狐狸叫》 。这是电视栏目《是真的吗? 》首次推出剧场版舞台剧,观众可近距离体验和参与这些实验。
改编自梦工厂同名动画电影的超视景LIVE秀《驯龙高手》 ,除了保留原有的故事之外,在服装、舞美和13条龙的设计制作上,都力求突破传统。剧中13条龙不仅拥有皮肤、漂亮的肌肉线条,同时还能在剧场中实现真正的“腾飞” 。
音乐话剧作为新的舞台艺术形式,由福建厦门歌舞剧院于2006年初付诸舞台实践,至2012年底先后创作演出了《雁叫长空》 、 《停一停,等等我们的灵魂》 、 《老宅》 3部大戏,均获得不俗成绩。音乐话剧在思想情感和人物关系的结构表达中,注入了深刻的人文思想,开掘人性内涵,这也是其不同于音乐剧的地方。
四 问题与思考
1 .戏曲剧种行当发展不平衡,弱势行当亟待关注
而今各个剧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行当发展失衡现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以旦行为统帅,生行沦为主要配戏的地位,净行与丑行沦为次要配戏的状态。生行中的武生、旦行中的武旦和刀马旦等细化后的行当同样十分稀缺。不少剧种的特色行当甚而逐渐消逝,很多行当特有的绝技绝活也随之濒临失传,甚而有的剧团因为行当不全,失去了大批优秀传统剧目。
2 .部分演出市场仍有天价现象,如何实现亲民票价良性循环亟待理性深思
近年来,随着文化惠民政策有效推行,亲民票价的确让更多观众走入剧场,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票价持续走高、观众进剧场难的现象。但另一方面,部分演出市场天价现象仍然存在。物价不断上涨带来演出成本上扬,尤其是场租上扬。因而,如何巩固扩大文化惠民成果,实现亲民票价的良性循环亟待理性深思。
3 .评奖制度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评奖制度下滋生的“为评奖而评奖”的不良状况亦不容忽视
当前,戏剧创作活跃,各大戏剧活动中涌现不少优秀作品,评奖制度的激励助推效用功不可没。同时,评奖工作中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各界热议的话题。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戏剧作品评价标准。在2014年11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节上,主办方取消了评奖,引起艺术界和社会的热议。同时,近二十年来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戏剧节一贯坚持的奖、评结合,分别设立评奖和评论委员会的做法和经验备受瞩目与肯定。少用政府力量,多借助学术、评论力量推动创作,这是比较合乎艺术原则、得到业内好评的发展。
五 趋势与前瞻
1 .大力推进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
全国及各省市的两会上,“重视加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的呼声不绝于耳。2014年初,中宣部领导专程到中国剧协举办“地方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调研座谈会,倾听各地戏曲界代表的意见建议。随后,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剧协等单位组建“地方戏专题调研组” ,走访全国基层地方戏院团,了解日本、韩国等扶植民族传统艺术的经验做法,对当前地方戏曲发展的成绩与经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做全面调研并出台相关政策。除了国家层面的保护与扶持,山东、福建、浙江、广州等各省市政府也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以完善地方戏曲的生态保护链。
2 .提升戏剧批评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
与表演舞台的繁荣丰富相比,戏剧批评和理论建设却显得相对冷落,发力缺乏力度、发声缺乏影响,业已成为戏剧批评的窘况。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各级宣传及文化主管部门在2014年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2014年10月,中国剧协“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开班,以提升全国评论人才的理论水平与艺术修养。
此外,戏剧批评委顿和戏剧批评阵地的严重萎缩,与对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的陌生疏离紧密相关。因此,重振戏剧批评的威信与声势,保住、开辟和重视批评阵地极为重要。不仅要着眼于传统的报刊,更应敏锐跟上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尽快打造一支能适应新媒体,熟悉把握当代受众与社会艺术欣赏习惯口味的批评家群体,加快培养、推出传播正确批评导向的“V”字型人才。
3 . “演出众筹”成为新媒体时代演出产业的重要融资方式之一
起源于国外、面向网民募集项目资金的全新融资模式“众筹” ,通俗地说就是向网民拉赞助。曾在众筹网上成功募集23万元“南锣鼓巷戏剧节”举办资金的蓬蒿剧场, 2014年夏天发起了新的众筹项目—— “闹市中的孤独行者,蓬蒿人的戏剧梦” ,目标是筹集60万元。天津的美域话剧团将排演新剧目所需的资金面向观众公开筹集,试图通过众筹模式打开市场。时下,众筹已经不仅是筹集演出资金的途径,也是制作方热衷的营销推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