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茅威涛:中国戏曲的魅力令我们坚持不懈

2015-07-2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茅威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在大力扶持中国传统戏曲的背后,彰显的是执政党对全面复兴民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担当,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在我的记忆中,这应该是建国以来最全面的扶持中国戏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宏观来说,对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引导意义毋庸置疑;微观而言,细致到文本创作、演出排练、设备保障、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具有很强操作性。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时至当下,以常态而言,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更多是一种供人敬仰的文化典范,唯中国戏曲仍以承载本地域文化为表征,活跃在广袤的大地上。

然而,最繁盛时期曾有380多个剧种的中国戏曲,据统计,目前能常演的已不足百,能走出本地域的则更寥寥无几,“天下第一团”现象令人欢喜令人忧。傅谨在他的代表作《草根的力量》中提到,中国戏曲与民间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巨大同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几乎都能哼上一两句家乡的曲调,普通老百姓关于伦理、情感、道义以及社会公德等各方面的最初熏陶很多始于戏曲。戏曲的每一声嗟叹、每一个动作、每一腔吟唱、每一句念白,都饱含着本民族对自身传统的膜拜。无法想象,没有戏曲的中国文化该是怎样的身形容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政策》的出台令戏曲人深受鼓舞、深感欣慰,这是政府最高层面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度解读,高度肯定了中国戏曲在构筑华夏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从政策法规角度建立了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系统工程。

《政策》涉猎范围极广,其中,对“小百花”而言,第11、12、13、20条尤有针对性,前3条重在落实,第20条重在“做好”。2014年适逢“小百花”三十而立。我们携《五女拜寿》、新版《梁祝》、《二泉映月》这3部佳作,在杭州拉开帷幕,回越剧发源地感恩祭祖,一路巡演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17座城市;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文化报》在内的近百家媒体给予报道,创下地方剧种院团团庆的诸多之最。诚如《中国文化报》评价,“小百花”三十而立,立下业绩、立下品质、立下誓言。的确,30年来我们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从一种现象转换为一个品牌,成为浙江乃至中国戏曲中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标识。

“小百花”依然会循着继承经典、展示经典、创造经典之路探索前行。我团目前已形成由“60后”“70后”“80后”“90后”组成的表演人才梯队,尤其是2008年尝试科班制结合学院制,与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越剧“小小百花”,如今90后“花儿”崭露舞台,拥有了属于他们的同龄观众。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以不迎合西方文化为前提,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走出去、请进来,最终让越剧在当代世界戏剧的格局中绽放华彩。在拓展市场、品牌宣传推广方面,我们将依托2016年启动的中国越·剧场,开启驻场模式,主动应对并努力完成越剧在21世纪的转型升级。

有了政府最高层面的保护和扶持政策,还不能说万事大吉。好措施好政策的落实,很大程度取决于每个院团的法人以及各剧种领军人物的理解深度与运筹帷幄能力。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认真演好承上启下的角色,吸引现代观众走进剧场。我与“小百花”同时成长,见证了它的初创、发展、锐变包括徘徊,然,中国戏曲的魅力令我们坚持不懈——不负祖师爷,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