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傅谨:传承是戏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015-07-2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傅谨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发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之后又一份针对当下戏曲事业的重要文件。仔细阅读与领会相隔60多年的这两份文件,戏曲政策的核心概念从当年的“改革”改为“传承”,充分说明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国家戏曲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型。

戏曲自宋元年间诞生后,历经各种各样的挑战,始终顽强地生存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表现形态,积累了数以万计的优秀的经典剧目。然而最近数十年里,它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那就是普通观众与戏曲之间原有的情感纽带逐渐断裂。专家学者们对戏曲陷入危机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政府也因此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戏曲与观众之间仍有距离。戏曲之所以在中国广大地区有着众多爱好者,是由于戏曲在其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经典剧目,创造了精湛的表演手段,它们既是千百年来无数前辈悉心创造的结晶,更凝聚了中华美学精神,并且切合了社会不同阶层的艺术欣赏需求。毋庸讳言,戏曲优良传统在近几十年里继承得还不太完整全面,经典剧目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表演精粹陆续失传。人类历史上的所有艺术门类,只有当其在不同门类的艺术样式的比较与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才有可能获得欣赏者的喜爱与认同,戏曲也不例外。假如戏曲不能尽最大努力修复传统、提升艺术水平,就无法在这个文化产业急剧发展的时代拓展其生存空间,更难言发展。

因此,对戏曲而言,传承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基础。假如不能尽可能完好地传承戏曲历史上留下的大量经典剧目,传承前辈艺术家创造的精湛技艺,戏曲在整体上就很难始终确保其超越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内涵,它作为中华民族之代表的价值,就很难得到历史的证明和保障。

在某种意义上,传承比改革更为艰难。若干年来,各地创作演出了很多新创戏曲剧目,但它们的存活率比较低,因而错过了各剧种经典传承的良机。这一现状要在根本上有所改变,还必须做四方面努力。首先,要发挥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积极导向作用,并且带动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类似奖项,彻底改变将评奖范围局限于原创剧目,片面鼓励创新、忽视传承的不良倾向。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全国目前正常演出的100多个剧种中,传统剧目的传承情况仍然普遍堪忧。应该总结推广江苏省昆剧团、福建泉州梨园戏剧团多年来挖掘、整理与继承传统剧目的丰富经验,重新摸清剧种的传统家底,至少用10年时间,将主要精力与资源用于本剧种经典剧目的传承。第三,传承的最好途径就是演出。要抓住政策机遇,努力让更多优秀保留剧目回到舞台,通过大量演出实践,培养新一代谙熟传统的表演艺术家,培养新一代亲近传统的观众。最后,戏曲教育机构是传承最重要的基地,要坚持以传统剧目为核心教材,丰富教学剧目,大幅度提高训练的时间强度,切实保证戏曲类大学、中专学员们在美学、技艺和道德等方面全方位地担负起戏曲传承的重任。

我们刚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轻视传统的历史时期。当前,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曙光初现。虽有国家的政策扶持,还需戏曲界同人们充分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善用各方面具体的政策措施,承接传统,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