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贵守 承诺贵行----眉户现代戏《老槐树下》观后
2015-09-14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笑林眉户现代戏《老槐树下》是由陕西著名编剧党小黄编剧,吴根邦、张俊霞导演、临汾眉户剧团梅花奖演员潘国梁同志主演的反映现代农村生活的戏曲。故事主要反映晋南一位非常普通的农民常天乐为自己的弟弟偿还所欠债务所遇到的家庭和社会的矛盾、纠纷,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忍辱负重、有情有义的新时代农民的形象。全剧把常天乐的坦荡心怀比喻为枝繁叶茂的千年老槐树,也就使观众把常天乐的优秀品质很形象的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道德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联系到了一起,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可贵的非常平凡而又异常高大的朴实农民的感人事迹。从主体立意上来说,剧本显然是反映我们当今社会的正能量,是为弘扬以诚信为本,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为标准,并通过风趣、生活的戏剧情节场面而表现和塑造的舞台艺术典型的,达到了艺术性和观赏性相互统一的效果。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主演潘国梁的表演,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戏路子又打开了一条和过去完全不同的路子,而且还取得不小的成就。常天乐这个人物严格讲并不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他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民的集中典型,勤劳、憨厚,怕老婆又有些小聪明,性格开朗,乐意助人。当然也会发一些脾气,关键时刻也会寻死觅活。这些个性特点使这个人物同观众之间没有了距离,使大家觉得他就是我们之中的一员,甚至就是我们的兄长或者叔伯。潘国梁在把握这个人物基调的时候,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过去我们看国梁的戏基本是很“正”的,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玩笑”和“戏耍”的痕迹。他在几十部大小剧目中始终给我们的印象脱不开《父亲》的影子,观众也基本把他是做为中规中矩的父亲形象来看待的。所以,戏的一开头上来一个打工回来的农民工形象,我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潘国梁,还专门又把节目单看了一下,证实自己怀疑是错了,这个近乎年轻的小伙子的确就是已经五十多岁的老演员潘国梁。可见,国梁在自己的戏路子的改变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他的唱腔艺术,仍旧是那样的厚实、宏亮而又音域宽广,所以也不断的获得观众的掌声。过去国梁的戏以唱腔为主,做功表演的戏并不多,这次他有意识的在做工上进行了尝试,我觉得效果也不错。比如他到老槐树下喝药那场,既有大段的发自内心的激情唱段,又有异常激烈的形体动作,别说在潘国梁的演艺生涯中,就是在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眉户戏剧种中也是不多见的。应该为潘国梁这种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点赞。
其他几个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赵梅的张翠花、杨丽的李桂兰,甚至演搬弄是非的演二嫂的演员,无论唱腔和表演也都很吸引观众。如果做为一般的下乡演出,一定是很受观众的欢迎好剧目。
但是在剧本的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方面,我觉得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比如王明才这个人物,我们是把他安排为常天乐弟弟的债主的,但是他又好像和其弟媳妇早年有过恋爱关系,有过恋情。当然到后面这个恋情也断了,在李桂兰死了丈夫之后,王明才想续上这段恋情,但是被拒绝了,所以才有了后面逼着还债的情节。最后还又安排了王明才跳楼自杀的情节,给观众留下的是很不顺的疙疙瘩瘩的感觉。因为两人过去有恋情的情节在戏里面的作用并不大,也没有展开,完全是可有可无的,安排上这么个情节又没有展开,那就不如不安排,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是出借人和债权人,不一定非要是过去的恋人。特别是法律上的一条常识性的东西,常天乐的弟弟欠了债以后因故死亡,那么这个借贷关系也就结束了,并没有丈夫死了妻子必须还债的义务。其实戏的最后王明才死了后,大家也提到这个问题了,欠的债可以不还了,如果要还,那是一种道义上的崇高,所以才有常天乐父子提出仍旧要把欠王明才的钱还上的豪言壮语。那么反过来观众就会产生疑问,当初常天乐的弟弟因车祸死去时,为啥王明才逼着他弟媳妇还债,就不能不还呢?这是全剧使人产生疑问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啥王明才要跳楼自杀呢?他的死不仅是不要别人欠他的钱了,更主要的是不用还他欠的债务了。人死债亡,到法院打官司也是这样。所以他弟媳妇在那种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法律解决问题,欠的债务只能用她丈夫的遗产来偿还,超出部分法律是不承认的。就是她丈夫因车祸死了后的赔偿金也必须是在抛掉给她母女的抚恤金后的遗产,有多少算多少。更何况没有找到肇事的司机,也没有得到赔偿。按照这个逻辑推论,李桂兰被迫嫁给企业家的老父亲的情况就不可能出现,因为她没有这个必要。那么,常天乐那段非常感人的下跪那场戏的基础也就动摇了,观众会问,有这个必要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上学学费问题。早在十多年以前,国家对贫困生上学的学费问题就解决了,别说是人民大学和北京二外这样的名校,就是普通的一般大学国家和地方政府也都有非常规范和到位的补助措施。更何况还可以依靠学生自己贷款助学,所以因为没钱上不起学的问题已经在当代不是问题了。实在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考师范学院,不仅不要学费,国家还补生活费,只要是优秀学生,国家绝对不会让上不起学的。过去很多戏剧作品中拿交不起学费做为贫困的理由,教育部门的同志早就提出疑问了,认为在当代,起码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是不会出现的了。当然,我们可以把戏剧故事发生的年代放在若干年以前,放在不管家庭多么困难的学生本人也得出学费的年代,那剧本也必须做相应的修改,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
总之,尽管剧本有许多疑问,如果一般观众不去仔细追究,这些问题也可能不称其问题,大家也一样的会欣赏眉户剧的艺术魅力,所以,我的这些看法也仅仅是供剧团创作人员参考。
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顾问 王笑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