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中国社会发展形象的缩影
2015-10-2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金涛——文艺名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近日,由人民网、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全媒体论坛“文艺走进新时代——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名家对话”活动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人民网一号演播厅举行。叶辛、阿来、王树增、周大新、何向阳、茅善玉、范迪安、六小龄童、张纪中、却却等作家、艺术家围绕“新时代的文艺精品创作” ,谈感悟、聊创作、话精神故乡。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王一彪,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王强、人民网总裁牛一兵等出席了相关活动。
刚刚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著名电影艺术家王晓棠当天亲临现场,她在致辞中回顾了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文艺界出现的新气象,并畅谈了对文艺界今后发展的期待。结合多年的文艺创作实践,王晓棠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精神境界,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创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中国文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此次“文艺走进新时代——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名家对话”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的新需求,展开了一场深入而有建设性作用的探讨。名家对话活动共分三场, 11位文艺名家针对“当代中国文艺的使命——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之园” 、 “人民文艺的力量源泉——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 、“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文艺精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等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为探索中国文艺事业繁荣兴盛之路,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前进建言献策。
在面对追求“精品路线”是否要向市场做出妥协这样的难题考验时,阿来、王树增、周大新三位作家从各自的创作领域着眼,辩证阐述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为文艺作品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思路。阿来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工作者对极“左”的或者某种教条的意识形态可能对文艺所造成的破坏警惕性都非常高,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一部分文化产品加入到产业化、商业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消费主义可能给文艺所造成的损害警惕性不够充分。从文学的生产环节来讲,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出版商,都面临着考验。阿来觉得,这么多年我们对文化的市场化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提供产品的过程当中,不论是在审美上还是精神上,走的不是上行线,也不是平行线,而是一个逐渐下滑的线。阿来说,需要警醒的不只是文化生产者、产品提供者,读者作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因为文化是一个双边活动、互动过程。
作家叶辛、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文学批评家何向阳与青年网络作家却却就“人民文艺的力量源泉”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他们从扎根人民、扎根土地的赵树理、柳青、路遥谈起,结合自己的创作,畅谈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广大作家艺术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创作营养。却却说: “文学是从人民当中来,要返回到人民当中去,被人民接受。 ”去年,由却却的网络长篇小说《战长沙》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八套播出。该剧在播出时曾获得超高的口碑和上佳的收视表现,除了霍建华、杨紫等人气偶像的号召力之外,更多的还是基于该剧扎实的小说基础。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公示,却却的抗战题材小说《战长沙》成为榜上有名的六部网络长篇小说之一。回顾起创作之路,却却表示: “我做了十多年的民国史,做了十多年的口述史,我的作品素材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的风格,全部基于此。 ”却却表示,她现在作品大部分的台词,基本上都来自于那个时代的人,她在尽量还原笔下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说,一个重要的参考就是那些珍贵的口述史。
在谈到“精神故乡”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茅善玉、范迪安、张纪中等提出要在艺术创作中发扬中国精神,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范迪安说,他们那代人插过队,当过知青,与土地打过交道,因此都有一种“大地的情节” ,此外他还有另外一方大地也是始终在怀想的,那就是文化的大地,艺术的大地。经过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中国的文化创作,从原来比较单一,到越来越多样、多元,社会对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也越来越丰富。在范迪安看来,中国的发展吸引世界瞩目,中国艺术在某种程度来说应该是中国社会发展形象的缩影。所以要通过艺术的对外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的认识,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