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苏州观剧日记(二)

2015-10-29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涛声依旧

26日,下午2点,苏州会议中心人民大会堂。浙江昆剧团演出新编昆剧历史剧《大将军韩信》。

主演韩信的扮演者为林为林先生,之前没有看过林先生的戏,只是林先生来山西参加活动时,见过先生本人,高大微胖,谦逊低调和蔼,当时很难与“昆曲第一武生”相联系,今天能看他主演的大戏,苏州不虚此行。

舞台上的林先生与生活中的林先生大不一样,他扮相英武,声如洪钟,气势非凡,功底扎实,台风沉稳,动作干净利落,虎虎生风,看他的戏着实让人过瘾,他的腿功尤为叫绝,有“江南一条腿”之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的风采,都是台下经过艰苦的训练得来的。

《大将军韩信》是新编的历史剧,剧情是:出身布衣的韩信在汉丞相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受汉王刘邦拜封,成为大将军,开启了他辉煌的征程。垓下之战,他统帅60万大军,设下十面埋伏,全歼楚军,终成就刘邦的帝业。令韩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从此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另一种埋伏——先是由齐王徙封楚王,拱手交出兵权,接着被褫夺王位,贬为淮阴侯,困居长安。而这些埋伏的设置者,竟是曾对他恩宠有加的“明主”刘邦。一生追求建功封侯的韩信不甘失败,图谋反击,为在外起兵造反的旧部作内应,阴谋败露之后,韩信被皇后吕雉诱捕,处死于长安宫钟室。

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可以说妇孺皆知,但相同的素材,不同的剧作者会有不同的处理。该剧作者黄先钢先生有一段他创作本剧的主旨旁白:“(韩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方才明白,历史的意志是不依从个人意志而转移的,自己已在无意中成为历史祭坛上一份可悲的祭品。”确实所言,作者另辟蹊径,重新解释了这段历史,不以个人道德和个人恩怨来解读,而是把君臣之间的矛盾放到了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解读韩信的个人命运,来处理人物关系,这部戏就带来了思想探索的可能性。

看完戏之后,作者这一创作主旨是达到了,韩信死了,似是历史做的安排,他的死是一种宿命。但是戏曲以塑造鲜活人物为主旨,而不只是敷演故事,不仅仅是自然主义地事件排列。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没有充分得到开掘与挖掘,似乎欠缺那么一点火候,戏中的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剧作者所理解的那个样子,千人会有千面。不同剧作者人物性格会有很大差别的,韩信已经不是历史中的韩信了,而是带有作者极浓的个人情感色彩的韩信。《大将军韩信》尊重历史事实,敷演历史故事,其情景逼真,而不感人,不动人。作者应该在人物细节的结点上再下功夫,萧韩相见,刘韩相会等重要情节上,人物内心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处理显得简单。似拉洋片,走过场,作者要么浓墨写英雄被贬,渲染其落魄,引起人们同情,反衬刘邦之无义。要么重笔写英雄被杀,死之悲惨,令人惋惜。失败也是英雄,被杀也是好汉,韩信性格中还缺乏一点血性和自我。

同样一个题材,不同的编剧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京剧《成败萧何》也写大将军韩信,两者的性格是差别的。《成败萧何》中的韩信是桀骜不驯的,而《大将军韩信》中韩信是不甘被贬的,心中还有积极进取的心志。从被贬到楚地之后报答漂母、收编侮辱过他的屠户,接收敌将钟离昧等事来看,还是很有手腕和想法的。他想依托楚地,休养生息,卷土再来。还想建功立业,建功封候。但这又与历史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刘邦大一统的郡县制战胜了韩信占地为王的分封制,是历史的选择,但个人的命运却是那样的悲惨。《成败萧何》改编虚构的成份多,人物性格被作者赋予更多作者的理解和色彩。而《大将军韩信》一剧基本上是按《史记》中记载的韩信的事迹脉落演绎的,虚构的成份较少。

《大将军韩信》是专门为大武生林为林度身定做的,最大限度地为林为林先生提供了表演空间,作为行当传承和剧目发展来说,弥足珍贵。戏曲行当发展的失衡是当下戏曲发展一个问题,昆剧大武生的戏越来越稀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剧目对戏曲表演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导演手法可圈可点,比如,一般来讲,“皇帝登基”,应该是大场面,但导演就让刘邦在高台上唱一首《大风歌》来体现,展现了一代君王高高在上,形成一人在上,万人呼应的效果,这种以小代大,以少代多,以局部代整体、用简代繁的艺术处理办法,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晚上在苏州公文中心剧院看闽剧《王茂生进酒》。

最先知道闽剧《王茂生进酒》是在2009年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文学奖的颁奖现场,此剧是获奖作品。跟作者周祥光先生有一面之缘。

周祥光是福建省剧作家,福建剧作家群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比如被称为福建剧作家的三大马车:郑怀兴、王仁杰、周长赋等等,与他们相比,周祥光先生也许名声不大,但他有他的独特之处,据他介绍,他是专门为剧团下乡写戏,写得多是业务戏,而不是评奖戏,工程戏,他的戏特别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他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当下文艺界在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文艺道路,《王茂生进酒》和他的作者周祥光是值得研究的话题。这出戏,生活气息浓厚,专门写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能够引起百姓的共鸣。虽然写的是小人物,体现的却是人间大爱。他的戏,不仅百姓说好,专家也认可赞赏,这就非常不简单。《王茂生进酒》写了一对助人为乐,信守诺言,心底善良,对人热情的夫妇,他们身上这种讲诚信、重情感、济困不图回报等美德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优秀品德,是一部弘扬正能量的戏。

《王茂生进酒》是根据传统戏曲剧目改编,传统剧目是一座宝库,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进行深度开掘,观照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才能引起当代观众心灵与之契合,从而服务当代人民。《王茂生进酒》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是一部常演常新,存得住、留得下的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