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正气 壮写铁血豪情——电影文学剧本《平型关大捷》读后
2015-11-17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景彦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做到政治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邓兴亮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平型关大捷》(发表于2007年第二期《大同宣传》),对此做了很好的回答。该剧艺术地再现了七十年前,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师,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之际,于平型关设伏,向日寇正面打响第一枪并取得全胜的铁血壮举。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侵华以来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这么一个厚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期以来一直是影视创作的“禁区”。近年来,电影《太行山上》,电视连续剧《延安颂》、《八路军》等均有所涉略,但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其中的原因,毋庸讳言,就是因为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是林彪,把握起来,颇为不易。
众所周知,许多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限于种种原因,并不是“一贯正确”或“一贯反动”的,这就要求今天的人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人物。具体到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就是艺术地塑造历史人物形象,客观地表现他们在历史发展的作用,《平型关大捷》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来塑造林彪形象的,并且表现了足够的勇气。如剧本开篇:黄河边,刚刚踏上山西土地的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面对前来迎接他的阎锡山代表——梁化之,口吐“狂言”,“汾酒,我不喝,要喝日本鬼子的血酒”;继而在阎锡山面前,要部下准备100条麻绳,“我要抓他100名日军俘虏。其中捆50名到南京,捆30名到太原,捆20名到延安”,一个年轻气盛与孤傲自负的军事将领跃然纸上。
剧本对林彪指挥特色的刻画也是生动传神的。当侦察科长苏静在灵丘城丢了毛驴,救下一个百姓返回时,遭到林彪斥责:“妇人之仁,计算战争的数学是成千上万的整体单位,不是1、2、3、4的一个人!”有力地表现了这个人物叱咤风云、胸怀全局的一面,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他何以后来成为十大元帅之一。但林彪毕竟是林彪。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作者也不忘以历史的眼光烛照这个复杂人物:115师决定在平型关打日寇一个伏击战,林彪吩咐聂荣臻,“发电报,向中央军委向毛主席报告”这么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刻画了林彪性格的多侧面,也照应了他晚年那很不光彩的历史结局。
剧本对平型关大捷的另一主要指挥员——115师政委聂荣臻的描摹,也是形态逼真的。他与主帅林彪一文一武、一宽一严、一主情一主智的完美配合,于治军和克敌制胜上所具有的互补效应随处可见:在阎锡山安排的宴会上,当林彪提及内战历史,全场陷于尴尬之时,聂荣臻话锋一转,一番“家底论”,其殷殷爱国之情,拳拳报国之志感动了包括阎锡山在内的所有座中人;当阎锡山在天镇、阳高失陷后,放弃“大同会战”和“雁门关会战”计划,将守军撤回雁门关内时,聂荣臻逐一点评国军将领王靖国、高桂滋、孙楚的一段精辟分析,和其后的充分验证,使人不得不对其知己知彼的严谨作风刮目相看;当聂荣臻和林彪商定要在平型关打日军一个伏击战时,林彪提出“向中央军委向毛主席报告”,而聂荣臻则明确纠正“不是报告,是请示!”一词之差,充分表现了聂荣臻坚强的党性原则和严明的组织纪律,不愧为我党我军有口皆碑的“政治元帅”。
剧本对穷凶极恶的日军内部的心态展示,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日本军国主义无论如何疯狂,其最终必将失败的历史必然。据当地目击者回忆,当年他们在战后的平型关战场“拣洋落”,竟发现胸缠白布的女尸,一时令人费解:1937年7月至9月,日本的男兵源是充足的,不会让女人也来异国打仗卖命;即便是女卫生员,也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实。一些党史军史专家至今仍难以解开此谜。这恰为邓兴亮独具匠心的情节构思提供了契机。在剧中,日军战地记者渡边与战犯坂垣征四郎义女三浦芳子一见钟情,他们本可远离战争,远离罪恶,但是在坂垣的调理下,一个参军入伍,做起了“将军梦”;一个胸缠白布,当起了日本“花木兰”。军国主义的癌细胞使他们一步步泯灭人性,走向灭亡。作为女人,三浦芳子也曾有过“杀气为什么存不住”的心灵拷问,但很快被“血花比樱花更美丽”的疯狂所湮灭。最终作法自毙,为军国主义做了可耻的殉葬品。精巧而新颖的情节构思,既深化了剧本的主题,又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可谓一石二鸟。
另外,剧本中我军将领杨得志的机智、李天佑的果断、徐海东的勇猛……还有国民党方面阎锡山的老谋深算、孙楚的首鼠两端,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叙事大于写人的问题。而邓兴亮的《平型关大捷》则坚持以人带戏,以情取胜,重在写人的创作原则,为军事题材的战争片开辟了新天地,真正做到了政治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性”统一。我们衷心期待这部电影佳作早日走上银幕!
中国晋剧艺术网特约撰稿人 景彦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