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戏曲电影之花 期待再度绽放——传统戏曲如何走进现代生活

2016-01-11 发表|来源:安徽日报|作者:李跃波
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剧照、尚长荣饰演项羽、史依弘饰演虞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电影一度繁荣兴盛,传统戏曲得以传唱大江南北。今天,红火的电影市场能否助力传统戏曲传承创新。

“活化石”重回观众视线

戏曲与电影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05年,中国电影开山之作《定军山》,正是一部戏曲电影。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戏曲电影。可以说,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的“活化石”。在中国电影的孩童时期,戏曲给了电影艺术很多滋养,而电影也在记录、保存和传播弘扬戏曲艺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黄梅戏为例,上世纪50年代,电影《天仙配》的横空出世,让乡间小调黄梅戏走出小天地,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地方剧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影市场的萎缩,戏曲电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年来,电影消费再度红火起来,国产电影票房屡创新高,戏曲电影的创作也逐步升温。在2015年9月举行的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吉剧电影《大唐女巡按》、京剧电影《霸王别姬》《龙凤呈祥》、豫剧电影《苏武牧羊》、晋剧电影《傅山进京》等戏曲电影新片精彩亮相,广受关注。戏曲电影不仅数量多了,科技含量也高了。 2015年,昆曲3D电影《景阳钟》、越剧3D电影《西厢记》先后杀青,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更是获得世界3D电影界最权威的奖项——“金卢米埃尔”奖。我省戏曲电影创作也在逐步升温。继拍摄黄梅戏数字电影《逆火》之后,2015年7月,省黄梅戏剧院又将黄梅戏舞台剧《雷雨》搬上银幕。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说,将精品剧目搬上荧幕,不仅是为了留存,也是尝试黄梅戏的另一种演绎和传播。作为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主要活动之一,黄梅调电影《长相知》于去年9月在宜城首映,有位忠实的黄梅戏迷感叹:这是场老中青三代黄梅戏人的接力赛。音乐顾问时白林、影片作曲徐代泉均为黄梅戏作曲大家;艺术顾问胡连翠开创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先河,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突出成就奖”;导演和编剧一肩挑的周天虹,则承载着母亲胡连翠的梦想,想要拍出一部回归经典、致敬传统的诚意之作。

找寻戏曲与电影结合点

戏曲电影不仅仅是把舞台上的表演拍到电影胶片里,更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找寻戏曲与电影艺术的结合点,进行再创作、再创新。

“当初,我们把《天仙配》搬上银幕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台戏曲模式,而是当时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歌舞故事片。大家都觉得这部戏不仅是拍给安徽人看的,更是拍给全中国人、拍给世界友人看的。这是创新带来的成功。 ”年近九旬的时白林回忆说。

“好听,好看!我在朋友圈分享了。 ”《长相知》首映式上,听闻几位“80后”观众的好评,导演周天虹长舒了一口气,“年轻人也爱看,我们的努力就没白费。”周天虹说,我们把这部影片叫做黄梅调电影,而不是黄梅戏电影,是因为在唱腔、表演上作了一些创新,比如,唱腔上揉入了民歌、流行乐等元素,以此提升唱段的上口度、传唱度;创作编排了一些既能展示戏曲程式之美又符合电影表演要求的动作,以此抓住观众的心。

电影学者王人殷认为,戏曲电影的镜头要与戏曲的唱腔、身段和谐地结合起来,既有电影的节奏感,又有戏曲的程式之美。虽然戏曲的写意不同于电影的写实,但两者用意都在于意境的营造,戏曲电影要在两者结合上下功夫。

周天虹认为,与商业影片的定位不同,戏曲电影应该着重展现中国人的美学、中国人的美感和中国人的价值观。 “在舞台上,演员与观众是有距离的,把舞台上的情绪表情放到电影镜头里就夸张了。对于戏曲演员来说,经过影视剧的锤炼,再回到舞台上,表演会更加细腻、更上一层楼。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说。

能否进入城市院线是关键

《长相知》在安庆首映后,周天虹碰到了一个难题——除了央视电影频道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感兴趣外,没有城市院线愿意排片。此前,历时4年创作、在国外获得多项大奖的昆曲电影《红楼梦》同样遭遇“无院线问津”的尴尬。“戏曲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质量不高,而是缺乏出口。 ”周天虹说。

2015年3月,戏曲电影产业平台和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发,该机构拥有戏曲电影发行许可证,这意味着戏曲电影在发行放映方面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该机构负责人梁汉森坦言,现在戏曲电影的发行放映,主要还是通过国家的数字电影平台和农村院线,观众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今后“要积极探索戏曲电影在城市商业院线放映的办法”,这是当务之急。

“不同于商业电影,戏曲电影的欣赏往往需要一定的戏曲知识和戏曲审美素养,这也决定了戏曲电影观众的培养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周天虹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安排一两个定期播放戏曲电影的剧场,作为文化惠民项目,免费或低票价向市民开放;同时,积极推动优秀戏曲电影进社区、进校园,让更多群体欣赏戏曲艺术魅力。

黄新德认为,期望戏曲电影与商业大片“打擂台”在当前是不现实的。他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建设一条艺术类院线,为戏曲电影以及其他有情怀的文艺类电影的发行放映提供渠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