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要尝试多条腿走路
2016-02-22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钟进平 陈力
民间艺术是历史漫长的草根性艺术,是人类亲密的伙伴和真挚的朋友。比如二人转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让我们看到东北人曾有的狂野和艰辛生活、激情和梦想,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东北人的粗犷豪放性格。二人转没有像其他艺术那样宫廷化舞台化,它始终如一地表现底层的苦难,展现底层的生活真实。因此有人觉得它不美,觉得它俗。但这正是东北农村一部分人生活状态的原貌,是过去东北农民生活的活态展现,是受尽千辛万苦生存于苦难之中的东北农民的倔强生存态度的真实写照。从前,农民文化生活也非常贫乏,他们只能借助互相间的插科打诨调节一下生活气氛。所以,二人转表演的那些情节都是真实的,是生活中就有的,二人转把生活中有的原样搬到舞台上来,它也可称为最接近生活的艺术。可以说,二人转演的就是生活本身。这些,没到过那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在二人转表演中经常能看到诸如模仿脑血栓患者的表演。这不是糟蹋残疾人,这只不过是对生活原貌进行了如实的反映。生活本身就是纷繁复杂的,尤其民间生活在过去更是呈现异常艰难的情况。在过去,民间生活的艰难窘迫是局外人很难体会得到的。民间艺术把这些反映出来,也是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尊重,这是一种态度,这是根植于民间、深深体味民间艰难的一种态度,这是生存于民间、以民间的视角反映民间生活的一种态度。它反映的是生活,也是民间生活的自我观照。因此,它很粗俗,但又真实,它的笑是辛酸的、含泪的笑,但又是真实的笑。
二人转是东北农民艰难生存的生活写照,二人转写出了农民的辛酸、农民的苦难,也写出了他们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乐观性格。“穷欢乐”是二人转的最大特点。二人转的丑扮也是穷扮,没有哪个节目像二人转演员穿得这样破,这样寒酸。很多民间艺术是愈来愈粉饰,愈来愈漂亮,但距离民间却越来越远,成了伪民间艺术。二人转产生于东北农村,时至今日,二人转与过去传统的二人转已经有些不同。它更多保留和发展了二人转中的喜剧因素,追求喜剧效果,有人看这样的二人转觉得很无聊,觉得肤浅无意义。但是,喜剧效果本身也是一种意义。释放真性情,娱乐大众,这也是艺术的功用之一。
我们经常在民间小剧场观看二人转。这是固定的小剧场演出,每天都有民间的二人转演员在这里表演二人转。看民间二人转,不仅看二人转本身,也看气氛。台上二人转演员与台下观众的互动,是正规演出很少见的,观众在下面一边看,一边点节目,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送茶、送瓜子的也在台下穿梭。那天,主办方看到我们去了,就临时增加些经典的段子,比如《大西厢》等等。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也少了很多,反而少了很多热闹。
二人转演员表演的《酒醒了就后悔》是表现两个酒鬼喝醉酒后的各种丑态。二人转是不忌讳表现丑的,它经常以夸张的方式表现“丑” ,用夸张的“丑”博大家一乐,这是二人转的表演特点。二人转仿效生活中的丑,也不是为了取笑生活,它是以这种丑的表演来娱乐观众,它是为人们增添欢乐。过去在民间,尤其是北方贫瘠地区,人们的娱乐方式贫乏,拿夸张的丑来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这是很自然的事。因此,二人转的表演,表现出了北方农村荒凉地带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民间艺术的边缘性、底层性,决定了它必然发展受限。民间艺术的生存是很艰难的,所以,民间艺术是极需要政府的保护和学术上的支持的。
当然,民间艺术也需要跳出其局限,更好地发展自己,需要增强内力,促进自身发展。二人转利用自身优势闯市场,借鉴他人丰富自己,这种方法和态度对于其他民间艺术的发展也具有启发意义。二人转是很具独立性的民间艺术,它不依不傍,在东北农村始终有广阔的市场。近些年,二人转开始了多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开拓民间市场,另一方面向舞台与剧院进发。它已经成功地迈进中国最具主流意义的舞台—— “春晚”舞台。在不少地方,二人转也有舞台化、剧院化的趋向。在二人转舞台化、剧院化的过程中,增加了美的元素。艺术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可以有多种方式。它要化“丑”为美,它要俗,也要雅。事实证明,二人转完全可以“雅”起来,做到不仅农民喜欢二人转,各个阶层都喜欢上二人转,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当然,二人转在舞台化剧院化的过程中,有去掉它“不雅”东西的危险。但是,艺术终归是向着审美的方向发展的。只要不破坏二人转最根本的东西,只要能让最广大的观众喜欢,二人转所做的努力就是值得肯定的。艺术要走向广泛化、大众化,就要追求不同风格,就要尝试多条腿走路。二人转正在做这样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