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今天,我们怎样培养戏曲的“角儿”?

2016-03-1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佚名

戏曲的传承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的不断涌现。在当下,戏曲人才如何培养才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过去戏曲的科班学艺是否能给今天的戏曲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在今年两会期间,活跃在当今戏曲表演舞台上的名家们不约而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编者

京剧演员要用一生在舞台上修炼

——全国政协委员谭孝曾谈“角儿”的养成

谭元寿 谭孝曾 谭正岩共同演唱《空城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同年中央召开全国戏剧工作座谈会,中央对于繁荣戏曲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梨园行里的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派第六代嫡系传人谭孝曾说自己有幸参加了两个座谈会,深受触动,也深受感动。在3月7日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会休息的间隙,他打开话匣子,与记者聊起了戏曲的传承发展。

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创立较早的京剧流派,自19世纪中后期谭派初创以来,至今已是六代嫡传。时至今日,京剧已有200多年历史,谭氏家族便经历了170年,七代40余人先后投身京剧事业,创立一门艺术派系并且传承下来,成为梨园界的佳话。在别人眼里或许是羡慕、钦佩,可在谭孝曾心里装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他始终关注的是如何演好戏、教好戏,把京剧和谭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我从事京剧艺术50多年,生长在戏曲世家意味着我必须搞京剧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时刻在肩,这几十年中,除了完成自己平时的演出、创作,还给学生上课,给青年演员排戏,替父亲给我的师兄弟们讲戏授艺,去年我又收了6个徒弟,更感觉身上担子重大,尤其在中央这么多利好政策的大背景下,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都要深思。 ”谭孝曾很感慨地说。“京剧是一种口传心授的艺术,不是批量生产,目前面临的就是传承发展的问题,可关键是缺少接班人,没有角儿,呈现不了好的艺术,在戏曲教育方面师资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就高不了,过去的老式的科班学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大师级人物,甚至是流派,比如马连良、叶盛兰,包括我祖父谭富英。 ”谭孝曾认为那样的教学制度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不完全是糟粕。

一年有一半时间放假能练出角儿吗?

目前一些艺术院校的情况是,院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先被剧院挑走,“生、旦、花脸都挑得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留校当老师了,至少这已经成为戏曲行里的一种现象。而且到剧院的学生也不是直接上台,还需要进行二次培养,我觉得还不如过去剧院办的学员班,团里的老先生和孩子们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面对面交流,学员还有很多实践的机会跟着先生在后台观摩演出、观摩化妆。 ”谭孝曾是1967年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师从王少楼、杨菊芬等学习老生戏,跟着诸连顺、徐元珊等学习武生戏,“听说我在戏校的老师是王少楼先生,我祖父谭富英说了句‘王少楼先生红的时候,我还什么都不是呢’ 。 ”谭孝曾认为现在的戏曲教育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尽管现在专业院校里有不少名师,但管理很松散,学生自我要求不足。 ”他回忆起自己当年学戏的日子,“早晨天没亮就要到梧桐树下喊嗓子去,喊完嗓子练功,练完功才上戏课,这是京剧演员能够长成的规律,据我了解现在的一些学生中午12点还没起床,如果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学习质量了。 ”

谭孝曾在今年两会上递交的提案是建议调整专业艺术院校放假制度的。“这一定是一个会遭骂的提案。 ”谭孝曾表示,“但这是对艺术负责,是对传承艺术负责。 ”目前,我国专业艺术院校和其他普通院校的放假制度是一样的,全年包含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约170天左右。“也就是说,一年有大概一半的时间都在放假,这对学习艺术门类的学生来说,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成效和艺术基础。 ”谭孝曾认为,艺术门类学生应该传承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学习精神,在学校练好基本功,走上舞台才能更加扎实。老话儿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现行的假期制度,让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台下十年功”得不到客观保证。“过去我的祖辈父辈,只有每年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九放几天假,其他时间全要演出、排练,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才造就出这些艺术大师,与现在的孩子们相比有云泥之别,只有个别的学生比较用心,放假期间依然练功,大部分都是‘放羊’了,艺术院校的放假制度不能和综合大学等同。试问那些奥运冠军如果一年有一半时间在放假,能赢得比赛吗? ”

演员选拔机制不科学

回忆起自己学戏的事,谭孝曾笑谈报考戏校是偷着报的,家里人不想让谭孝曾学戏,就是因为太苦,“小时候,家里没有催我报戏校,也不教我戏曲,我心里很难受,难道是他们对我的前程不关心吗? ”谭孝曾回忆说。看着周围亲戚朋友家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们都去报考戏校, 10岁的谭孝曾就自己偷偷去报考了北京戏校,但是因为学历不够未被录取(当时要求初小四年级毕业) 。第二年,谭孝曾再次“偷报”了北京戏校,然而却闹了个“笑话” 。监考老师让谭孝曾唱一句戏,谭孝曾回答说,自己一句也不会唱。老师们很惊讶,最后只能让他唱了一首歌,听听他的嗓音条件。就这样,谭孝曾以一种并不专业的方式进了戏曲学校。出身梨园世家还要进戏校,可能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事情,谭孝曾说,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要付出很多,要流汗流血,进戏校可以打基础,毕竟自己的祖辈们都是科班出身。自此,谭孝曾开始了8年多的戏校求学历程。谭孝曾回忆说,“当年,我祖父谭富英是高祖谭鑫培亲自送到富连成(京剧的一个科班)的,一开始他们不敢收,谭家的后代怎么教啊,重了不是,轻了不是。高祖就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教,我们孩子就怎么教,如果有特殊化,那就是对我的孩子要更严格。因此祖父和父亲挨的打是别人的两倍,后来,到了我也是一样。 ”后来谭孝曾进戏校,谭孝曾的父亲也是一样的教导方式,他跟学校老师说,“现在孩子打不得,我的孩子可以打,不打不成才。 ”严格的学习要求和名师王少楼的教导,让谭孝曾打下了扎实的京剧舞台基础。故而想要学戏、学好戏,是要做足吃苦的心理准备的。

戏曲艺术需要不断在舞台上磨练技艺、积累经验,若只满足于坐在书斋里看书、看视频、听录音,很难成才。谭孝曾去年正式收了几个徒弟,“我就发现他们专业方面和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就一个唱段,我觉得难度并不是特别大,毕竟也是大专毕业有点基础,应该给他们说点有深度的戏了,结果他们一张嘴跟刚入行似的,这让我很费解。京剧的吐字、归韵、落字都是有规律的,这是基础,这些大专毕业的孩子连这些规律都还不懂,真让人着急。我给一个学生一对一连上了五天课,一天三个小时,结果一个唱段都没说下来。我觉得这也不能怨孩子们,只能说戏校的老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对基本功的练习。 ”谭孝曾说,“现在戏校的老师更多的是采用现代媒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很少一对一地教,这样吃大锅饭,恐怕也不行,过去老话讲‘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难出一个好戏子’ ,现在的戏曲教育中专、大专加一起十年,但是好的苗子也没有培养出太多。 ”

最让谭孝曾不理解的是,“戏校毕业想要考一些正规的剧院,必须经过文化课的考试,否则不能参与专业方面的考试” 。这些方面现在已经成为一些正规剧院或者院团对演员的硬性要求,不过据谭孝曾介绍,“有些剧院的文化课考试还要考数学和英语等科目,前几年还要求英语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目前英语考试已经取消) ,一些好苗子就会因为文化课的原因不能得到更多的专业培养而流失了。 ”

而那些在专业艺术院校里拿到了所谓高文凭的学生,在谭孝曾看来拿到了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其专业水平可能并没有与学历水平相匹配,“新中国成立以后‘文革’以前培养出来的艺术人才,比如我、叶少兰都是中专毕业,可我们现在带的都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特殊门类要特殊对待,不能一刀切。 ”谭孝曾说,戏曲艺术是要用一生去琢磨、历练的,只有经过舞台和观众不断检验的艺术才能更有魅力,更有传承的意义。历史上的很多艺术大师已经到了60岁、 70岁,甚至80岁仍然还在舞台上自我修炼、自我提升,为的就是让观众看到最精湛、最炉火纯青的艺术表演。(丁薇 )

“院带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研”“演”无缝对接

袁慧琴在京剧《杨门女将》中饰演佘太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这每一句、每一字都是谆谆教诲,既高瞻远瞩又实事求是,既现实又紧迫。说现实,是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繁荣昌盛的中华文化为基础;说紧迫,是因为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规律,揠苗助长不行,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也不客观,这就需要有个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

戏曲艺术人才荒,已经是业内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目前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值得探究改进之处。京剧作为戏曲艺术集大成者,有着同样的窘境。放眼全国重点京剧院团,人才荒已不是个例,只是程度轻重不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弘扬京剧艺术绝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任何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京剧人,都会千万百计地设法破解这一难题。

艺术队伍是个集合概念,有几个塔尖式的艺术家虽然能够起到搭桥引路的作用,但毕竟无法反映艺术队伍的整体情况,在动力方面、活力方面都会有乏力现象。建设德艺双馨的艺术队伍,既要注重尖端人才的培育,又要注重艺术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作为艺术家、引路人,要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要做好表率,行胜于言。还要淡泊名利,对生活知足,对事业不知足。作为艺术队伍的一分子,要有上进心,有进取心,有“痴”心。清代蒲松龄说“书痴者文笔工,艺痴者技必良” ,没有“痴”的精神,往往半途而废,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同时,要有“静”心,能够沉得住气。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 。我常说“京剧”不是造星的地方,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 。文化的力量之所以持久,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就是因为历经长久的沉淀和累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短平快式的速成终将一事无成。要有“行动” ,文艺的生命力来自于多彩的生活,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其结果不是很快枯竭就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要创造出能够触及灵魂、引起共鸣的优秀作品,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要不断创新,齐白石老先生对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如果只是一味学习,不懂创新,以至于风格完全一样,就没有了自己的风格,是没有出路的。我曾尝试将传统京剧“数字化” 、“连续剧化” ,以求突破。现在看来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艺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特提出“院带班”培养模式。

当前戏曲教育自身规律被冲淡、淹没,课程设置贪多求全、比例不合理,机械套用公共教育领域的相应学制,简单地将西方艺术教育模式套用在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中,甚至简单地用普通高校教学规律代替特色专业教学规律,致使戏曲学生的实践能力、舞台呈现、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大为减弱。推行“院带班”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的文件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遵循戏曲教学的特殊规律,着眼于京剧事业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积极探索完善京剧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的有效模式,在京剧艺术的改革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人才培养体系。

“院带班”的培养目标,首先是使京剧演员成才渠道更加畅通。通过从全国戏曲中专学校范围内选拔天赋条件优越、有专业基础、有发展潜力的少年京剧学生,由剧院指派名家老师采取“一带一”方式传授艺术精粹,从源头上解决京剧人才纯粹性、专业化和成才率的问题。二是打造顶尖京剧人才高地。将“院带班”打造成品牌,既汇聚了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又成为高尖端人才集聚的殿堂。三是培育新型高层次京剧表演及教学人才。秉记传承、传艺、传神、传德精神,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基本功扎实并善于创新的新型表演人才及教学人才。

在“院带班”的教学原则上,一是坚持专业课、文化课、舞台实践“三位一体” 。以文化课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以专业课培养学生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在舞台实践中,以传统老戏锻炼并检验学生的基本功,以新编剧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二是坚持“三基”与“一创”的有机统一。即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与艺术创造力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三是以“深” 、 “广” 、“高”为教学方向。即通过向表演艺术家学戏,深化舞台表演造诣;通过文化课程学习,广开艺术眼界;通过戏曲角色创造的研习与新戏的排演,提高艺术创造的素质和水平。

实践证明,批量生产难有精品,“一带一”等方式传授京剧表演艺术精粹是行之有效的。“院带班”的教师多为剧院有着丰富表演经验和较高艺术造诣的知名艺术家担任,有时根据需要也请班外名演员授艺。秉承口传心授的传统,更多的是亲身示范,让学员跟着学。请当今艺术名家指导舞台实践,实行传、帮、带,形成京剧各行当的独特教学模式。在“艺人培养艺人”的传统方式下,学员往往是老师所属流派的继承人和发扬者,不是对前辈艺术家的简单克隆和复制。

“院带班”课程设置上,在技能训练方面从基本功练起,使学员通过接受系统的戏曲表演技能训练,熟练掌握戏曲表演“四功五法” 。剧目设置方面以老师的艺术专长和学员的条件灵活确定。既注重夯实继承的基础,教学内容包括观众熟知的经典剧目和不常谋面的传统老戏,一大批传统的经典剧目甚至稀有剧目都被选入教学内容;又注重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有计划地对传统经典剧目和各行当各流派的代表性剧目进行发掘、整理、加工、提高,为教学所用,并有组织地创作新剧目,做到“知其所以然” ,对传统技艺、流派艺术的继承更到位、更精湛。实践方面是“院带班”尤其特别重视并强调的。坚持边学习边演出,最突出的优势是有更多的观摩和实践机会,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练功、学戏、排练,提高表演技能。文化知识方面,我们深知,学习戏曲表演的理论知识,掌握戏曲表演艺术规律,才具有较高的戏曲表演水平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国家京剧院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成立于1955年1月。首任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剧院下设一团、二团、三团、梅兰芳大剧院及人民剧场等。自建院以来,剧院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是精英荟萃、实力雄厚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其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李世济等,享誉海内外。国家京剧院的艺术风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表演艺术家共同努力形成的,“院带班”可以使剧院艺术风格一脉相承、不可剥离。“院带班”的生源要求主要是进入全国各戏曲中专学校的学生,数量根据教育计划确定。专业学习成熟后即毕业,由国家京剧院和高校联合颁发毕业证书,社会承认学历,进入国家京剧院工作。

“院带班”实现了高校艺术教学经验和国家京剧院人才培养资源优势的有机衔接,特别是在京剧的“教” 、“研” 、“演”方面实现无缝对接。“院带班”在把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研究中心教师请来授课的同时,也请经验丰富的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到高校传艺,由理论研究生进行文字记录、拍摄第一手资料,以及京剧行当理论的梳理,未来随着这个班学员毕业的舞台艺术呈现,国家京剧院在京剧行当理论的著作也随之产生、填补中国京剧行当研究的空白,实现了剧院与高校、舞台艺术与理论研究的双赢。

由此可见,“院带班”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从根本上解决了眼下戏曲院团人才荒的现状。“十三五”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名京剧艺术家,我认为应该高高举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维护好、承接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殷期盼,不辜负时代的重托。我相信,我们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袁慧琴  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