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戏台》改版成功原因初探
2016-03-13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赵源
在相对浮躁的电视生态环境下,《走进大戏台》用15年默默的坚守,证明着一个地方卫视对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着在戏曲艺术日渐式微的背景下,传统戏曲艺术依旧有着一个相当可观的小众需求。然而,在电视、网络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运用先进的电视包装手段,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更好的传播戏曲文化,特别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考验着当代戏曲电视人的智慧。
2015年走进大戏台的改版,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倾力加盟。为一档老牌的电视戏曲栏目注入了青春时尚的正能量。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较新的电视节目类型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追捧。改版后《走进大戏台》借鉴真人秀节目形态,用真诚的语言讲述戏曲人的台前幕后。参加《走进大戏台》的每一位选手从排练、候场、出场,赛后都有摄像师全程跟踪拍摄,包括选手在现场比赛中的一些突发的意外状况,评委与选手的互动,评委之间的争论都被真实的记录,这种记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场的真实。传统戏曲同现代电视语言达到完满的统一。朴素的语言温情的讲诉方式、有克制的真情流露、对于赛场外选手的一些细节的关注,使得激烈比赛彰显着温暖的人文关怀。华丽的舞美灯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震撼从而提升了戏曲在普通观众心目中的格调,而音乐、服装、化妆、道具所有关于戏曲的每一个细节则无不参透着参赛选手和制作团队对于传统的敬畏。内容是尊重传统,而形式则散发着时尚的气息。今天观众,早已厌倦了虚假炒作、虚构的故事情节和无节制的煽情。观众呼唤真实,呼唤艺术本身的回归。于是《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电视音乐类真人秀异军突起。有取舍的借鉴其优秀电视节目的精髓在遵循戏曲艺术的本质规律基础上的独立创新,是《走进大戏台》改版后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档优秀的电视栏目不仅因为它现代而细腻的外在包装,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内在价值观。与时下众多草根选秀不同,改版后的走进大戏台定位为“青年电视戏曲擂台赛”所以全新改版的走进大戏台释放着青春励志正能量。这样一群执着于戏曲的年轻人他们代表着戏曲的未来,而他们略显寂寞的坚守和对戏曲执着的热爱通过这个平台告诉更多的人。他们让老戏迷看到了戏曲未来的希望,也将会影响更多的人。对于更多年轻观众来讲,用全新的电视思维和知识结构包装的《走进大戏台》使传统戏曲拥有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青年新秀的大比拼,体现了其专业性避免了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让电视戏曲回归的到了戏曲本身,这是《走进大戏台》成功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繁荣,首先因为它具有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打破门派观念、地域的限制,相互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诞生伟大的艺术,成就真正的艺术大师。譬如国粹京剧便是四大徽班进进和之后徽汉合流的产物。改版后的走进大戏台不在拘泥于挖掘山西本土的戏曲艺术而是放眼全国,集天下戏曲英才。秦腔的包东东、河北梆子的计晨、豫剧的董阳红……他们的参与不仅丰富了节目样式,扩大了《走进大戏台》的受众和影响力,为各路青年才俊的相互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观众能够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戏曲,探索戏曲艺术所存在的共同母题。
在戏曲艺术日渐式微的今天,也许如何诠释戏曲,比戏曲本身更加重要。我们需要一种更现代更加亲民方式的讲述戏曲,去影响更多人。戏曲不止于戏曲,更重要是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丰富文化内涵。著名戏曲主持人白燕升,带着他一贯的激情和对戏曲艺术深刻的理解倾力加盟,为《走进大戏台》注入了一种温暖的人文气质。被戏称为“毒舌”评委的著名越剧演员、影视明星何赛飞,著名黄梅戏名家吴琼的加入为我们提供了欣赏戏曲的全新的视角,这所体现的是一个地方卫视所主办的戏曲栏目的格局和高度。山西本土的戏曲名家谢涛、栗桂莲、苗杰使得评委配置更加的科学合理,观点的交锋所碰撞出的火花,为普及戏曲文化打开了一扇小窗。也就是说这一档戏曲节目不仅融入了时下最具人气的真人秀的节目精髓,更有脱口秀节目的特点。从传播戏曲文化的角度来看,评委的点评可以看做是“戏曲电视公开课”的讲坛,只不过形式更加轻松活泼。
中国晋剧艺术网特约撰稿人 赵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