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老戏园子应有颗“现代的心”

2016-04-0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祝 静

今年初,北京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未来5年,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在文化设施方面,北京拟恢复一批传统的老戏园子,比如吉祥戏院、广和戏楼、中和戏院。

消息一出,即引来多方关注,很多老戏迷用“喜大普奔”来表达对恢复老戏园子的期待。诚然,泡上一壶茶、摇着折扇听戏,原汁原味的戏园子听戏模式休闲惬意,着实令老戏迷怀念。

老戏园子,又称戏台、戏楼,是专供戏剧等表演艺术形式使用的古代建筑。在还没有广播、电视的年代,老戏园子更是重要的文化场所,承载着无数人的文化记忆。尤其是在北京,老戏园子承载着一段段过往历史,更汇聚着戏曲文化的很多精华。从元代的“瓦舍勾栏”到清代的“戏楼”,遍布京城的老戏园子见证着多少梨园往事和粉墨春秋。有资料显示,京剧形成于北京,盛行于清代,在鼎盛时期仅北京大栅栏内就有12座戏园子,北京城内更多达40余座。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艺术种类及形态的多样化,老戏园子几经沧桑,有的荡然无存,有的风光不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观演场所。如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习惯在剧场看戏,买票进场、礼貌鼓掌,和过去在老戏园子里喝高碎、喊碰头好的听戏生活有了天壤之别。

那在当下究竟该如何恢复老戏园子呢?换言之,老戏园子应以何种面貌应对当今的文化市场需求?很显然,仅靠老戏园子重新修缮启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远远不够,得有办法将现今的观众吸引进来才行。如果老戏园子还是像过去那样一成不变,留下来的只是老戏迷,可以预见,这样的老戏园子今后的发展还是有限。而如何吸引年轻观众,除了剧目要精彩、服务要周到,融入新时代、与当下社会生活结合才是关键。

因此,笔者认为,“老戏园子重生”要明确定位,找准自己的目标观众群,实现市场化经营。更为重要的是,在保证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必须积极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整体面貌上要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包括内部设置、传播手段等,更要利用老戏园子独特的位置及发展优势,从舞台背景、服装配乐到演出形式,不断汲取当代流行元素,增加互动手段,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创造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体验,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吸引更多“80后”“90后”甚至“00后”走进来,让原本不懂戏的年轻观众愿意看、积累越来越多对戏曲的认知。如此,老戏园子才有重生乃至复兴的可能。

或许,用不了多久,在北京,老戏园子将成为年轻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逛老戏园子更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