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坦雍容气 翩翩君子风——怀念梅葆玖先生
2016-05-0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崔伟1994年,本文作者(右一)与梅葆玖(右二)、梅葆玥(左二)、叶少兰(左一)合影
当4月18日,梅葆玖先生已被宣布脑死亡的弥留之际,我站在北京协和医院先生病榻前望着他沉沉的病体,眼前活跃着的仍是在我们心中永远无比亲和、温文尔雅、无时不充满生活热情的梅先生;耳边回响的是他经常在合影时看到我不愿凑热闹,而专门呼唤我照相的“别客气”的关爱……30年来与先生接触的记忆和他给予我等年轻人温暖关爱的点点滴滴,都不由得涌上心头。
1984年大学毕业的我到北京文化局工作,得以结识梅葆玖先生。在我心中,梅葆玖先生是一位极为独特的京剧艺术大家,更是在人格与艺术上都令人钦敬的长者。多少年来,梅葆玖先生待人总是那么温婉随和,文雅谦逊。尽管他出生于梨园世家,但丝毫没有行业的旧习气;尽管他是梅兰芳大师之子,但丝毫没有凌人的盛气;尽管他工于旦角,但待人接物坦诚豪爽;尽管他德高望重,但对于京剧的发展、梅派的传承,特别是对青年人的发现与培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奔波呼吁永远不知疲倦,从来不图回报。
因此,他赢得了京剧界不论老幼的尊重和信任,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由衷亲近。我们经常开玩笑地说,梅先生是个没有敌人的人,因为他总是将纯粹和快乐带给大家。在梅葆玖先生的身上,可贵的不仅是他精妙地传达了梅兰芳先生的艺术衣钵,更可贵的在于他忠实继承了梅家在梨园界口碑久远的忠厚待人之道和扶贫善朴之心。这种美好“家风”实际是“梅派”艺术和梅兰芳之所以成为“爱国、为民、崇德、尚艺”一代艺术宗师的重要人格与精神支撑,也是梅葆玖先生之所以能将“梅派”艺术神韵传达得充盈传神的内涵力量。他的艺术贡献和人格价值就在于对“梅派”艺术的毕生传承中,不但使得艺术薪火炽旺,更以从艺做人的温度和风骨,真正承载了“梅派”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随着梅葆玖先生的离去,他的艺术贡献和特点、价值必将成为当代京剧文化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这具有极为独特的学术性、现实性和启示性。尽管他一生始终坚守于传统旦角和“梅派”经典,“传而少创” ,可他艺术贡献和成功之路蕴涵的内因、外因,在今天极为重视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和注重人才培养的规律性、时代性的大好形势下,更极为具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梅葆玖先生并非科班出身,但他在京剧表演基本功锤炼,特别是“梅派”传承方面的独特作用与优势,越到晚年越显现得格外珍贵,这对我们如何在今天继承传统流派、培养演员的人文素质、传达古典戏曲之美都启发极大。
在梅兰芳先生1932年功成名就,举家移居上海两年后出生的葆玖先生,与其他梨园子弟生活景状和文化环境都不相同。那时的马斯南路梅府充盈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但又体现出鲜明时代感的艺术沙龙。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使得梅葆玖先生得以接受正规的中西式教育,但作为梅兰芳的儿子,因为个人兴趣和母亲倡导,学戏同样必不可少,且师资优越。正因为此,一旦梅葆玖先生继承起“梅派”艺术,不仅在学习收获上得天独厚,而且在气质和理解上更为慧颖深刻。可以说,如果上世纪初梅兰芳先生是因文人智库的存在,奠定和提升了“梅派”艺术的审美格局的话,那么,优越的中西教育和贴近大师的文化熏陶,则成就了梅葆玖先生在京剧演员,特别是在“梅派”传承中最能够体现“梅派”文人气度与古典优雅的特色。欣赏梅葆玖先生的演出,让我们深切感到他的那种雍容是由内及外的发散,大气是气质天成的自然,曼妙是传统美学的流淌,男旦的歌唱是功力与天然的浑成。
梅葆玖先生继承梅兰芳先生的衣钵是全面的,特别是晚年他利用“梅派”艺术上个世纪30年代就远播西方的优势,致力于京剧文化的世界传播,具有极为开阔的远见和强烈的文化自信、自觉。在2014年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梅葆玖先生已近80高龄,仍策划并亲自带领京、津、沪京剧大家和弟子开展世界巡演。有幸的是受上海文化交流学会的邀请,作为京剧学者的我随着梅先生一行到维也纳参加“一脉千秋——中国京剧新年音乐会” ,并到奥地利议会和维也纳大学介绍京剧。一周多的共处,梅先生对我们极为关照。由于大多数演员要到剧场繁忙排练,因此每天中午在酒店用餐的李维康、耿其昌、陈少云、赵葆秀、孟广禄和我因为语言不通,就餐就成为困难。梅先生主动热情地担负起了点餐的“重任” ,因他是个美食家,便“服务周到”地为我们每个人介绍适合个人口味的“牛扒” ,且让每天点的口味不同。最让我感动的是,一次他对我说,你应该掌握外语,这样传播京剧多便利,否则吃饭都不方便,之后他还幽默地举了个剧团老艺人国外“学鸡下蛋”点菜的笑话,引得大家快乐无比。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不幸去世,无疑是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京剧艺术的巨大损失,对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发展更是失去了一位灵魂性的舵手。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作者为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