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西戏曲振兴扬鞭——解读《山西戏曲振兴意见》
2016-06-17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嘉——解读领会《关于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意见》
自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国办[2015]52号)文件及同年7月29日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后,各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相继出台自省贯彻实施意见。山西戏曲工作者同全国戏曲工作者一样,被党中央国务院的戏曲方针倍受鼓舞,翘首以盼我省的政策文件出台。
2016年6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内容以有色字体显示)。总的来看,《意见》高度承习了国办高屋建瓴的政策方针,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戏曲形势,与我省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相结合,较为细致的规划了我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的明确思路、目标与任务。其中明确指出:要把戏曲传承发展振兴作为弘扬“三个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更好发挥戏曲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富民强省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新时期我省实施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山西戏曲作为山西人民所独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山西父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目前,我省正深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实现弊革风清、促进富民强省离不开精神的指引,离不开戏曲艺术的熏陶,由此需要我省戏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我省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意见》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扬弃继承、转换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去年7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新理论阐述了戏曲艺术如何推陈出新、如何处理好“陈”与“新”的关系。他指出,要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该理论回应了多少年来戏曲人在如何继承与创新中的争论。即在继承中要进行辩证取舍、系统梳理,要把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发扬光大。对于传统中的些许糟粕,不符合现代文明需求要求的,也要坚决的对其舍弃、剔除。创新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底色、尊重规律,不能无视戏曲传统而孤立奋进,而是要将传统戏曲向时代转化,服务于当代,赋予戏曲新的气息与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又一次深刻揭示传统文化如何发展的又一客观规律。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可以说是随之对于戏曲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化的延伸与指导。
《意见》指导思想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目前,戏曲院团、戏曲作品的效益追求差异明显。国有院团尽管演出传统剧目可以在市场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受宣传文化部门大力支持的大部分新创作品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在经济效益的追求上屡屡受挫。民营院团因生存艰难而倾向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尽管其作品在实现社会效益中也有一定建树,但很难具有突破性的发展与创作。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仅考验着作品、院团,还受着市场环境的制约。《意见》强调,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戏曲也需要通过市场提供给大众,在目前“价值左右经济”的市场大潮中,戏曲也不可完全脱离、背离市场。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戏曲无论在什么时刻都不应将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如果轻视社会效益,用经济效益取代社会效益,就从根本上抹杀了戏曲艺术的精神价值,背离了人民群众喜爱戏曲与戏曲艺术的高贵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当前我省有相当一批剧团与演员,为迎合市场、迎合观众的感官要求,背离戏曲艺术审美标准,完全依照市场要求改造戏曲,放弃了对戏曲的艺术性追求。比如,一批演员甚至名家在演出时迎合观众视听与感官刺激,不顾艺术审美,舍弃戏曲唱腔韵律、身形美感、人物塑造,“飚高音”、“撒狗血”、“拉警报”,深陷掌声误区,损害了戏曲艺术的表演形象。再如,戏曲演出在观众的感官要求下“盲目”的使用LED电子屏幕泛滥,把LED屏幕当作演出戏价的“摇钱树”。并在使用的同时投机取巧,无视戏曲舞台美术特性,简单无知的套用不符合戏曲审美的实景拍摄照片进行演出,使这种演出的艺术质量与审美追求在时代中倒退的发展,对戏曲形成了糟害,也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影响了戏曲艺术的良好氛围。《意见》指出,要营造有力于戏曲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不仅仅有赖于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监管,也需各个战线的戏曲工作者们提高境界,自觉维护,共同努力。
《意见》明确任务开展我省全省戏曲剧种、剧团普查。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我省曾有戏曲剧种56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资料又显现在我们面前,2015年中国晋剧艺术网曾再次细致对山西曾有戏曲剧种进行仔细整理,发现山西戏曲剧种达60余种。但相当有一大批剧种已经无法演出甚至消亡,有一大批剧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我省从事戏曲工作人数多,机构多,体量大。但目前仍然没有能够摸清我省总共有多少院团,多少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细化的行业数据。在现代大数据下,摸清上述对我们能够科学掌握与观察了解我省戏曲状况十分有益。希望我省在此次全国戏曲剧种普查中能够客观统计,真实记录,为我省在新时期的戏曲状况留下有价值的一笔宝贵资料。
《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杏花奖”的示范导向作用。开展山西省戏曲之乡命名活动。由山西省文化厅与山西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杏花奖”长时期为促进我省戏曲传承发展、创作创新助推了强大的动力,也极大鼓舞了我省戏曲工作者的热情。在新时期,“杏花奖”的示范导向作用仍然价值巨大,在党和国家实施文艺评奖办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望我省新一届“杏花奖”评比活动早日开展,评比规则早日公布,为我省在新时期开展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营造有利气氛。山西被誉为“戏曲的摇篮”,我省古代戏曲家及现存古代戏曲文物均在全国遥遥领先,对各具特色的戏曲之乡进行命名,有利于当地彰显特色、发挥资源,更好的传承发展戏曲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从近几年我省创作情况来看,一些作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思想浅薄、质量平庸。题材单一,对观众吸引力较弱。有一些作品为了快速成型、快速首演,为了迎合时势,昙花一现,演过几场之后就刀枪入库,失去了加工提升的可能性,极大浪费了宝贵的戏曲经费投入。《意见》中指出,繁荣戏曲精品创作;要抓好重点戏曲选题规划和剧本创作,加大对现实题材剧目创作的支持力度。目前我省戏曲创作存在现代现实题材少的普遍现象,缺少对当下人民群众生活、当下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反而是追捧时势的题材占据了创作主流。恩格斯曾经说过,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如果把戏曲作品简单地当成思想的传声筒,片面地强调思想性,生硬说教,缺乏艺术性的创造表达,则只会丢下抽象的概念与空洞的口号,成为观众心中的“过眼云烟”。戏曲作品不应拘于一个“风格”,拘于一种“样式”,也不应限于一种题材。
然具体到创作上,更不可限于“只”特邀一位导演,“只”推捧一位演员。一个剧种不是一个导演个人的练兵场,一个院团更不是某演员个人作品的“繁殖地”。《意见》指出,要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此,在邀请国内著名主创人员参与我省戏曲创作时就要兼收并蓄,着眼广泛,要防止数部戏只用一个团队,防止数部戏只用一个编剧导演,不然则会怀抱着山西戏曲主动的跳入单一的个人风格之中,不利于我省戏曲作品丰富多样的艺术呈现。《意见》还部署了培养本土编剧的具体工作,近年来全国戏曲编剧人才队伍普遍匮乏,我省也亦然。《意见》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出10部优秀戏曲剧本……鼓励有条件的戏曲院团和相关单位设立创作机构。建立全省戏曲剧本资源数据库,设立戏曲剧本交易平台。若这些部署能够相继实现,则会对我省戏曲编剧的成长与涌现提供很大的助推作用。
《意见》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青少年戏曲人才……加大对戏曲编剧、导演、音乐、表演、评论等紧缺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推动“四大梆子”特别是晋剧流派艺术传承,推出新一代戏曲名家。我省戏曲艺术流派纷呈,名角荟萃。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也出现了领军人物一如既往,新人才没有或没能具有突破性的涌现,整体主流戏曲骨干力量老化,主创队伍及评论、管理人才匮乏,专业戏曲院校招生难,就业情况差,戏曲院团乃至整个剧种部分行当不够充实等一系列问题。仅观察晋剧“丁牛郭冀”四大流派来看,尽管流派传承人有相当一批优秀的青年名家,但总体来看,都继承有余、创新不足。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但也不应停滞不前,不在时代的发展中进行转化创造。在此要广义理解流派传承的含义,流派传之精髓为历史之精髓,如何承之有道则不得不与时代相呼应,然流派的作品也是如此,一个发展良好的流派在新的时期需要有新的、能够代表流派艺术的剧目作品。或许些许流派传承人也参与主演了一些新创剧目,但总的来看都流派特色不足。流派如何传承与发展,这需要戏曲工作者、流派传承者与相关艺术领导高度重视、认真思考。
新时期,我省戏曲界也涌现出了一批极具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有的艺术家很不情愿的被戏迷招喊为“某派”,有的则是尽管艺术成熟、个性鲜明,也很不情愿以派相称。尽管新时期流派的产生有着种种的不易与困难,但还是应该旗帜鲜明的对其审视,评论家应对具有形成流派条件的要“大胆”承认、提炼总结、赋予高度、大力宣传,对有关不具备形成流派的“摇旗呐喊”也应予以纠正、切实引导,实事求是的争取我省戏曲流派的新发展与新繁荣,开创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新局面。如何推动新时期戏曲名家的涌现,应以剧带人、以剧推角,注重师徒传承、“名家传艺”,鼓励培养具有“名角”潜质的青年演员在剧目中担当大任,院团或个人自身要努力为培养名家而奋斗。此外,戏曲名家的涌现也需要戏曲评论家的洞察、发掘与对其艺术特色的高度总结与大力宣扬,在戏曲名家成长的同时应督促批评,指引新时期的戏曲人才在走向名家的成长之路中,不走歪路、不行歪道,以促进新一代戏曲名家的早日涌现,树起山西戏曲新一代的领军大旗。同时,要把培养青少年戏曲人才、新一代戏曲名家同培养新一代、青少年戏曲观众结合起来,山西如果没有新一代的青少年观众,山西戏曲不足以谈振兴、不足以发展。要高度重视新一代戏曲观演关系的整体建设,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识戏曲、走进戏曲、爱上戏曲,保持山西戏曲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意见》指出,保留事业性质和划转为研究类、传承保护类机构的戏曲院团,在公开招聘戏曲专业技术人才时,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招聘方式,符合条件的拔尖人才 、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可以直接聘用。为戏曲院团、戏曲机构吸纳优秀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与此同时,有关单位还应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激发戏曲工作者的创作演出热情,让创新创造所产生的活力充分得到发挥。
《意见》指出,把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作为“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大政府购买戏曲演出和送戏下乡力度。大力推进文化扶贫,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戏曲保护传承工作。政府如何购买戏曲演出,不仅仅要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求,还应认真考虑戏曲演出市场的良性生态。要注重政府购买戏曲演出之“供给侧”,精准购买,做到在市场拥有购买力时不由政府买单,不破坏市场,使政府买单、百姓看戏落到实处。还应在购买的同时注重鼓励其与走向市场相结合,开阔市场,要杜绝院团把政府购买戏曲演出送戏下乡当成可以“玩忽职守”的发财之道,防止走过场、绕圈子,真正把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
目前我省有很多包括国有院团在内的戏曲院团和研究机构等缺少自己的办公场所、排练场地,艺术设备硬件陈旧,日常运营资金匮乏,职工工资存在拖欠和无法发放的情况,戏曲工作者收入相对较低,转企改制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等。对此《意见》指出,改善戏曲生产演出条件。帮助戏曲院团解决演出场所问题,统筹解决戏曲教学排练演出场所。支持戏曲院团发展,帮助戏曲院团推进“一团一场一所”建设等。我省戏曲市场活跃,民营剧团多,基层戏曲工作者以数千乃至万计。对此《意见》明确戏曲院团要对职工办理保险,为特殊行业、高位岗位演职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鼓励社会团体、社会资本对戏曲武功伤残、患职业病等特殊人员进行救助。鼓励成立戏曲从业人员保障公益基金会等。
《意见》指出,要加强戏曲推广普及;扩大戏曲社会影响。推动“互联网+戏曲”等新兴传播平台建设。近年来山西戏曲在互联网中大力发展,在网络中主动的把戏曲艺术变为网络“朋友圈”中的主角,把山西戏曲的艺术魅力传递传播给了全国各地。尤其是中国晋剧艺术网,立足山西、展望全国,全面提升了山西戏剧人的艺术素养,引导了山西观众审美情操的向前发展,为山西戏曲所产生的全国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意见》强调要加强戏曲评论阵地建设和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发挥好文艺评论的指导、引领作用。中国晋剧艺术网近年反应快捷、主动出击,扩散了一大批受观众赞同、受业界共鸣、受领导重视的,思想先进、学术性强、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评论批评文章,为我省戏曲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镜鉴和指引,为建设我省学术开明的戏曲理论评论氛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阵地。如何从政府政策层面继续推进中国晋剧艺术网等“互联网+戏曲”建设,以及加强戏曲评论阵地建设和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关键要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拆门槛”,形成戏曲主管部门与社会戏曲力量的开明、融洽、紧密相处。不能将“互联网+戏曲”新媒体办成“党报政报”,应在注重戏曲艺术受政府引导与支持的同时尊重其民间性、艺术性、行业性。不能将戏曲评论批评阵地“行政化”,这样只能会遏制戏曲评论批评意见的发声表达。不能将戏曲评论一味追求“官员化”,要区别对待,去除凡“官员”必可称“专家”、凡“专家”必须是“官员”的落后、片面、不健康思想。要鼓励真正的戏曲评论家敢于评论、敢于亮剑,杜绝作品“完美”的自我理想主义,艺术生产方要乐于接受批评、主动邀请受到批评,对在戏曲艺术上、对戏曲行业发展方面有说服力的评论批评意见要予以重视,做好统筹、协调、解决和改进工作。
《意见》中指出,各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稳妥协调推进,省级成立协调小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曾在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振兴戏曲艺术,不是为解决几个剧团、一批演员的生存生活问题,而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坚守和传承;不是因为一个地方、一些人的需要,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需要。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曾强调,要把戏曲传承发展作为山西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三个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的紧迫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动,使山西戏曲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繁多,文物丰厚,历史悠久,名角荟萃,“梅花奖”与“小梅花奖”夺奖数量双居全国第一,历来被全国戏曲界所瞩目称赞。“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幅戏台楹联深刻揭示了山西人民爱看戏、会看戏,戏曲演出接连不断、广大群众百看不厌的戏曲繁荣景象。上世纪,我省“村村有剧团、各地有名角”。如今,尽管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形式日益多样,看戏听戏仍然是山西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精神寄托。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终于印发了《关于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意见》,我省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有关人等都应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的精神思想,把从业理念、艺术思维、发展观念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引上来,把《意见》领会好、贯彻好、运用好。争取将党中央国务院精心部署、省委省政府长远谋划的《意见》对我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产生的有利作用最大化,把有利我省人民、有利我省戏曲发展、有利我省戏曲工作者的《意见》实打实的落到实处,为促进山西戏曲事业繁荣振兴,为实现弊革风清、促进富民强省吹响戏曲人的号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站长 王 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