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艺术规律 呵护戏曲人才
2016-06-16 发表|来源:人民政协网|作者:杨雪——全国政协京昆室“戏曲院团现状和发展情况”调研综述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国政协今年将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就“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为了筹备此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5月23日—25日,全国政协京昆室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的率领下,就戏曲院团现状和发展情况,赴江苏进行调研。
在《意见》中,“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政府采购戏曲项目”等有关戏曲发展的建议被明确提出。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戏曲工作被提上了新的高度。
3天紧凑的行程下来,调研组走访了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扬剧团、苏州市昆剧院、苏州市评弹团和评弹学校(团校结合)、常州市锡剧团、常州市滑稽剧团,就江苏省落实《意见》和《政策》的情况以及戏曲院团的队伍建设、院团发展等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白天深入基层,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戏曲工作者进行多次座谈,晚上召开组内座谈,充分研讨、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形成调研成果。
一路走来,调研组用“鼓舞着、信任着、坚守着、感动着、忧虑着、期待着”来形容此行的所见、所感、所思。
鼓舞着信任着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调研组一行也为此深受鼓舞。
尤其是在苏州,用当了15年的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的话来说:“我认为昆曲赶上了近百年来最好的时期!”
为什么这样说?“戏曲传承最关键是人才。苏昆的‘传字辈’标志着苏昆已经传承到第六代。经我们认真研究,新招录的第七代传人‘振字辈’已经确定。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振字辈’这个月全部纳入事业编制。但十几年前,昆曲发展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当时正是全国政协京昆室的一份调研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拨付重点扶持昆曲艺术经费5000万元,为昆曲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所以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昆曲不可能振兴。”
蔡少华院长的这段发言,在调研组到苏州昆剧院和苏州评弹团(学校)考察时看到的笑脸中得到了证实。
苏州昆剧院是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古朴雅致、步移景异。亭台楼阁之中,调研组看到琴师在陪着演员吊嗓子、老师口传身授地给徒弟说戏,学生们毫不惜力地在练功……在一间垂挂着丝帘,充满诗情画意的房间里,几个学生们正在学习工尺谱。委员们不禁驻足一起研究,并鼓励说:“你们学习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将来是功不可没的!”
董圆圆委员见此情景说道:“这样的艺术殿堂,让我感动得落泪,也让我们看到了戏曲人的尊严!”
十几年前参与全国政协拯救昆曲调研的吴江常委感慨道:“变化太大了!那时在全国的7个昆曲院团里,苏昆的条件是最差的,如今可以说是最好的!”
苏州评弹团和苏州评弹学校采取的是校团合一模式,即创作、演出、教学、培养和锻炼人才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调研组一行看到该团(校)既有若干个供单人教学、双档视唱的小教室,也有几十人的大教室,还有大型排练场和自己的剧场,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排练场地与演出场馆等问题。
坚守着感动着
对于转企改制后的戏曲院团如何更加有保障、有活力,地方政府和院团共同探索和努力着。
“企业要‘趋利’,但是文化艺术,是要‘去利’的。作为管理者,我们对此也不免感到有些困惑。现在戏校开始招生了,可是剧团改制后解决不了户口、编制问题,人才还是招不进来!现在江苏省昆剧院一年演出600多场,整体上演员收入有所提高,但是频繁的演出又会影响演员的沉淀和提升。”座谈会上,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的一番话引起了调研组的深思。
“一场演出演员能拿多少演出费?”委员们问。
“我是一级演员,基本工资是3000元,一个月演10场左右,补贴大概1000元。”一位在场的扬剧团老演员插话道。
杨赤委员是大连京剧院院长,对此有切身体会:“戏曲演员收入不高,但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充满自豪感!可是如果基本保障问题难以解决,戏曲人才的萎缩在所难免。”
面对困难,戏曲院团和戏曲人的坚守、坚韧与坚信,感动着调研组的每一位成员。
政府也在积极努力:今年常州市锡剧团要培养“第七代传人”,团里按照“行当”招生8男8女,他们在校期间的学费全部由常州市政府承担。
有委员通过此行所看到的院团好的做法及存在的困难,总结这样几点建议:“政策落实到位、改革不忘初心、发展遵循规律、建立长效机制。另外还可以通过下基层补贴、建立票友社和一团一场等措施解决问题。”
忧虑着期待着
戏曲人才问题,也是多年来戏曲界所共同面临的困境,委员们一直在为此鼓与呼。
在和江苏省举行的座谈会上,曾任江苏省锡剧团副团长的倪同芳发言时激动地站了起来,为的就是人才问题———“锡剧在江苏群众基础牢、市场好、剧团多,但是后继乏人、青黄不接。锡剧当家花旦董云华嗓子不好了,想在省锡剧团找一位接班人,找不到!演出要到省以下的剧团借演员,我真的感到忧心忡忡!”倪同芳说。
扬剧团面临着“行当”严重不全的问题。据负责人介绍,扬剧团现有在职人数约70人,演员只占1/3。
听到这些情况,委员们深感忧虑,并建议,“至少要保证‘行当’的齐全,先搭起一个架子,再慢慢发展。根据不同剧种、剧团情况,可实行‘供给侧’式的政策配套措施和分类指导。”
调研中,一些戏曲院团提出:在坚持戏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采购送戏下基层的同时,如何用低票价政策和措施来培育更大的戏曲市场和更多的观众;在党委、政府加大对戏曲投入的同时,如何改善戏曲院团经费管理办法,改变专项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易,投入院团艺术创作人员智力劳动难等问题。对此,调研组成员认为,可以很好地深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探索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已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解决办法,重要的是如何抓紧落实。”委员们表示。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如何做?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怎么看?关键在于观念和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对此,委员们表示:“在认识上,对文化要葆有敬畏之心。戏曲是古老的艺术,如果把剧团当做包袱甩掉,造成的可能就是无法挽回的文化断裂。在概念上,要厘清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产业是机械化的、现代化的批量生产。戏曲艺术,每一场演出都是不可复制的,不应该简单地市场化。”
戏曲事业,有困难,也有坚守;有忧患,也有期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传承和振兴戏曲艺术,一定要尊重艺术规律,呵护戏曲人才,委员们为此呼吁着,也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