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山西戏曲的艺术追求
2016-06-21 发表|来源:山西新闻网|作者:张芳
2016年6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意见》。对于《意见》的政策出台,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站长王嘉对《意见》进行了深刻解读,并在中国晋剧艺术网发表了题为《为山西戏曲振兴扬鞭》的解读领会文章,对此予以摘要。——编者
扬弃继承、转换创新回应戏曲业界争论
《意见》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扬弃继承、转换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王嘉称:“去年7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新理论阐述了戏曲艺术如何推陈出新、如何处理好“陈”与“新”的关系。他指出,要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该理论回应了多少年来戏曲人在如何继承与创新中的争论。即在继承中要进行辩证取舍、系统梳理,要把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发扬光大。对于传统中的些许糟粕,不符合现代文明需求要求的,也要坚决的对其舍弃、剔除。创新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底色、尊重规律,不能无视戏曲传统而孤立奋进,而是要将传统戏曲向时代转化,服务于当代,赋予戏曲新的气息与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又一次深刻揭示传统文化如何发展的又一客观规律。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可以说是随之对于戏曲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化的延伸与指导。”
重拾山西戏曲的艺术追求
王嘉毫不避讳的指出,有一部分演员甚至名家在演出时迎合观众视听与感官刺激,不顾艺术审美,舍弃戏曲唱腔韵律、身形美感、人物塑造,“飚高音”、“撒狗血”、“拉警报”,深陷掌声误区,损害了戏曲艺术的表演形象。网络、微信上传播的那些荒诞的表演与演唱,展示的部分演员名家失雅的行为,难以相信,这竟是那些个在热爱戏曲艺术人的心里充满了敬畏、神圣感的艺术与艺术家?我们还看到一些演员将部分观众搞怪的欣赏欲望的非艺术欣赏心理充分迎合,游戏艺术、消费审美、自虐尊贵、博人一笑,伴随着具有腐蚀性的喝彩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闹剧。再如,戏曲演出在观众的感官要求下“盲目”的使用LED电子屏幕泛滥,把LED屏幕当作演出戏价的“摇钱树”。并在使用的同时投机取巧,无视戏曲舞台美术特性,简单无知的套用不符合戏曲审美的实景拍摄照片进行演出,使这种演出的艺术质量与审美追求在时代中倒退的发展,对戏曲形成了糟害,影响了戏曲艺术的良好氛围。
对此他希望引用阎肃老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发言,“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近年来,我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社会上绯闻、丑闻,花边桃色;作秀、作呕,低俗恶俗,纷纷闯入眼帘、聒噪不休,好像这才时髦夺眼球,甚至香臭不分、法纪不论,越黑越火,我们有少数人还争先恐后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让我着实感到有点寒风飒飒。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偶然现象,一笑置之;渐渐地我从一些青少年的反映和津津乐道里,感到不可等闲视之;最后我感到冷风刺骨,不能就这样听之任之了。”
《意见》指出,要营造有力于戏曲发展的良好环境。对此王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山西戏曲事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戏曲工作者们要对戏曲艺术有信念、有担当、有责任、有追求、有向往,要有追求艺术向高攀登的精神,以营造出戏曲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不仅仅有赖于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监管,也需各个战线的戏曲工作者们提高境界,自觉维护,共同努力。”
戏曲院团应理性开扩演出市场
《意见》指导思想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意见》强调,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王嘉称,目前,戏曲院团、戏曲作品的效益追求差异明显。国有院团尽管演出传统剧目可以在市场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受宣传文化部门大力支持的大部分新创作品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在经济效益的追求上屡屡受挫。民营院团因生存艰难而倾向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尽管其作品在实现社会效益中也有一定建树,但很难具有突破性的发展与创作。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仅考验着作品、院团,还受着市场环境的制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戏曲也需要通过市场提供给大众,在目前“价值左右经济”的市场大潮中,戏曲也不可完全脱离、背离市场。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戏曲无论在什么时刻都不应将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如果轻视社会效益,用经济效益取代社会效益,就从根本上抹杀了戏曲艺术的精神价值,背离了人民群众喜爱戏曲与戏曲艺术的高贵品质。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意见》指出,要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意见》还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出10部优秀戏曲剧本……鼓励有条件的戏曲院团和相关单位设立创作机构。建立全省戏曲剧本资源数据库,设立戏曲剧本交易平台。
“戏曲作品不应拘于一个‘风格’,拘于一种‘样式’,也不应限于一种题材。然具体到创作上,更不可限于‘只’特邀一位导演,‘只’推捧一位演员。一个剧种不是一个导演个人的练兵场,一个院团更不是某演员个人作品的“繁殖地”。在邀请国内著名主创人员参与我省戏曲创作时就要兼收并蓄,着眼广泛,要防止数部戏只用一个团队,防止数部戏只用一个编剧导演,不然则会怀抱着山西戏曲主动的跳入单一的个人风格之中,不利于我省戏曲作品丰富多样的艺术呈现。《意见》还部署了培养本土编剧的具体工作,近年来全国戏曲编剧人才队伍普遍匮乏,我省也亦然。希望《意见》的部署能够相继实现,对我省戏曲编剧的成长与涌现提供助推作用。”
流派应有新发展
《意见》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青少年戏曲人才……加大对戏曲编剧、导演、音乐、表演、评论等紧缺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推动“四大梆子”特别是晋剧流派艺术传承。
王嘉表示:观察晋剧“丁牛郭冀”四大流派来看,尽管流派传承人有相当一批优秀的青年名家,但总体来看,都继承有余、创新不足。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但也不应停滞不前,不在时代的发展中进行转化创造。在此要广义理解流派传承的含义,流派传之精髓为历史之精髓,如何承之有道则不得不与时代相呼应,然流派的作品也是如此,一个发展良好的流派在新的时期需要有新的、能够代表流派艺术的剧目作品。或许些许流派传承人也参与主演了一些新创剧目,但总的来看都流派特色不足。流派如何传承与发展,这需要戏曲工作者、流派传承者与相关艺术领导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新时期,我省戏曲界也涌现出了一批极具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有的艺术家很不情愿的被戏迷招喊为“某派”,有的则是尽管艺术成熟、个性鲜明,也很不情愿以派相称。尽管新时期流派的产生有着种种的不易与困难,但还是应该旗帜鲜明的对其审视,评论家应对具有形成流派条件的要“大胆”承认、提炼总结、赋予高度、大力宣传,对有关不具备形成流派的“摇旗呐喊”也应予以纠正、切实引导,实事求是的争取我省戏曲流派的新发展与新繁荣,开创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新局面。
培养青年名家 培育青年观众
《意见》称,要推出新一代戏曲名家。王嘉对此建议,要采取以剧带人、以剧推角的方式,注重师徒传承、“名家传艺”,鼓励培养具有“名角”潜质的青年演员在剧目中担当大任,院团或个人自身要努力为培养名家而奋斗。此外,戏曲名家的涌现也需要戏曲评论家的洞察、发掘与对其艺术特色的高度总结与大力宣扬,在戏曲名家成长的同时应督促批评,指引新时期的戏曲人才在走向名家的成长之路中,不走歪路、不行歪道,以促进新一代戏曲名家的早日涌现,树起山西戏曲新一代的领军大旗。同时,要把培养青少年戏曲人才、新一代戏曲名家同培养新一代、青少年戏曲观众结合起来,山西如果没有新一代的青少年观众,山西戏曲不足以谈振兴、不足以发展。要高度重视新一代戏曲观演关系的整体建设,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识戏曲、走进戏曲、爱上戏曲,保持山西戏曲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惠民演出采购不应破坏市场生态
《意见》指出,把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作为“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大政府购买戏曲演出和送戏下乡力度。大力推进文化扶贫,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王嘉认为,政府如何购买戏曲演出,不仅仅要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求,还应认真考虑戏曲演出市场的良性生态。要注重政府购买戏曲演出之“供给侧”,精准购买,做到在市场拥有购买力时不由政府买单,不破坏市场,使政府买单、百姓看戏落到实处。还应在购买的同时注重鼓励其与走向市场相结合,开阔市场,要杜绝院团把政府购买戏曲演出送戏下乡当成可以“玩忽职守”的发财之道,防止走过场、绕圈子,真正把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
推动戏曲推广阵地建设
《意见》指出,要加强戏曲推广普及;扩大戏曲社会影响。推动“互联网+戏曲”等新兴传播平台建设。对此,中国晋剧艺术网站长王嘉说,近年来山西戏曲在互联网中大力发展,在网络中主动的把戏曲艺术变为网络“朋友圈”中的主角,把山西戏曲的艺术魅力传递传播给了全国各地。尤其是中国晋剧艺术网,立足山西、展望全国,全面提升了山西戏剧人的艺术素养,引导了山西观众审美情操的向前发展,为山西戏曲所产生的全国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晋剧艺术网近年反应快捷、主动出击,扩散了一大批受观众赞同、受业界共鸣、受领导重视的,思想先进、学术性强、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评论批评文章,为我省戏曲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镜鉴和指引,为建设我省学术开明的戏曲理论评论氛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阵地。
然而他表示,目前戏曲推广普及方式仍然单一,阵地建设仍然薄弱,相关扶持奖励制度缺乏积极跟进,如何更好促进戏曲推广阵地的发展建设还需寻找合适途径、实质推动。
发挥好评论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意见》强调要加强戏曲评论阵地建设和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发挥好文艺评论的指导、引领作用。对此王嘉深有体会,他说,不能将戏曲评论批评阵地“行政化”,这样只能会遏制戏曲评论批评意见的发声表达。不能将戏曲评论一味追求“官员化”,要区别对待,去除凡“官员”必可称“专家”、凡“专家”必须是“官员”的落后、片面、不健康思想。要鼓励真正的戏曲评论家敢于评论、敢于亮剑,杜绝作品“完美”的自我理想主义。
王嘉还呼吁,评论绝不应该是看看了事。被评论对象、艺术生产方要乐于接受批评、主动受到批评。对在戏曲艺术上、对戏曲行业发展方面有说服力的评论批评意见要予以重视,做好统筹、协调、解决和改进工作。只有如此,对评论指出的意见和问题要后续跟进、后续监督、后续完善,评论的作用才能得到完整的显现。不然评论对比实际则只能是自说自话、隔靴挠痒。
好政策还需好落实
王嘉表示,《意见》高度承习了国办高屋建瓴的政策方针,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戏曲形势,与我省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相结合,较为细致的规划了我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的明确思路、目标与任务。并强调了新时期我省实施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重要性。
“我省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有关人等都应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的精神思想,把从业理念、艺术思维、发展观念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引上来,把《意见》领会好、贯彻好、运用好。争取将党中央国务院精心部署、省委省政府长远谋划的《意见》对我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产生的有利作用最大化,把有利我省人民、有利我省戏曲发展、有利我省戏曲工作者的《意见》实打实的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