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基层戏剧创作问题与对策初探

2016-06-21 发表|来源:运城日报|作者:程泰民赵红刚
眉户剧《老槐树下 》景斌 摄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总体不断提高,人民对健康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娱乐生活有了更高、更强烈的需求和追求。而我们的戏剧演出,和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与追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差距尤其体现在新剧目的创作方面,仅从数量上看就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观众常常感叹新戏少,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一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新剧目少;二是活跃于当今戏剧舞台上并且占绝对优势的仍是传统戏。

戏剧是文学、音乐、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紧密配合的综合艺术,其创作的源头是剧本。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如果没有剧本,导演导不出什么好戏,演员也演不出什么好角色,音乐设计等工序更无从谈起,整个剧团就无戏可排可演,演员当然也就没有经济效益。

那么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为什么缺少剧本?为什么各个剧团都在闹“剧本荒”?临汾眉户剧团去年在永济演出期间,笔者接触了几位业内资深人士,其中有“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也有戏剧作曲家、板胡演奏家。他们都深有感触地说,多年来,剧团缺的就是剧本,尤其缺好剧本。这次来永济演出的新戏《老槐树下》是个新本子,但还有不少问题,还得边演边改,可即使这样,这本新戏在全国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了。

众所周知,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戏剧早已走入低谷。尽管各级政府多次举办戏曲惠民活动,但观众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很少看戏。笔者以为,造成“剧本荒”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条:一是一般的县级剧团可能由于经费问题历来没有编剧编制,演戏主要靠演师傅一代代传下来的传统戏和互相移植其他剧团的戏,有的剧团甚至不惜高价买剧本,主要靠移植吃饭;二是作家一般不愿意或不屑于写戏,因为写戏不同于写小说、散文,得有许多专业知识,况且从古以来就为封建士大夫所轻视,被贬为“二流”文人,是“给‘戏子’打本子的”。现在愿意写的新作家热情有余技巧不足,而老作家则年事已高限于精力不愿写。

那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是老生常谈: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首先大抓经济,经济上去了,文化才能随着上去;然后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精神变物质。众所周知,前多年的眉户现代戏《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近几年的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先后大红大紫,这正是精神变物质,不但传播了正能量,有了社会效益,而且有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戏剧较之其他文学体裁具有更强的接近性,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不识字或者文化水平低的观众层也能看,具有更大范围的接受群体,所以它具有永恒的相对稳定的存在理由。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领导要去抓各级作协和文联组织,要求这些机构把剧作家或者作者联系起来,组织他们接地气、下生活,出作品,给他们定题材、定指标、下任务,尤其是要给予激励政策,甚至可以将之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考核内容。与此同时,对青年作者要培训,加强创作业务指导;对中老年作者要扶植,在权限许可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像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样,分析了当前文艺创作现状不很乐观的形势,提出了“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向文艺界吹进了一股强劲的东风,也为文艺界作家、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运城,山河钟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是蒲剧的发祥地。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不能吃老本,必须要立新功。期待剧作家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职能部门的得力组织下,热爱生活、热爱戏剧、爱岗敬业、锲而不舍,都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剧本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