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戏曲走市场漫谈

2016-07-10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李才雄
 配图 粤剧《包公还砚》剧照

当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大潮下,在中国戏曲长期式微的窘境中,戏曲行内及相关部门,都认为戏曲要发展要繁荣,必须创新机制走市场化道路。但不可否认,部分人却又固守以往政府对国有院团包养时的陈旧观念,对戏曲走市场面临的一些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表现出对自己极不自信的心绪,以至有人公开撰文呼吁,必须用“非市场化手段”先培育出一个戏曲市场,戏曲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这尽显了一些人对戏曲走市场化道路顾虑多多,从而首鼠两端的复杂心态。

戏曲走市场化道路,无疑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以逐步适应市场环境,需要开拓和建立自己的市场才能赖以生存。但戏曲走市场,是否要用非市场化手段先培育出自己的市场才能走市场化道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些人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主要基于几个理由:一是现在文化娱乐形式选择多了,戏曲不再是人们的主要娱乐形式了。二是戏曲现在存在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有政府对意识形态的要求,众口难调;三是戏曲观众普遍老龄化,青年观众不懂欣赏戏曲,需要培育青年观众;四是政府有对戏曲实行调控的必要,以防止其滑入低俗化的道路。

不可否认,戏曲走市场,上述这些情况和问题是客观存在。但是,类似上述性质的这些情况和问题,任何一个行业一种产品,只要进入市场都会碰到。试问,现在市场上哪一类商品不面临众多的竞争?除非是政府控制或垄断的除外。至于消费群体和政府调控问题,服装也有不同的消费群体,餐馆也要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顾客,药品更有政府对其调控监管的客观存在。这些是否都要用非市场化手段先培育出另外一个什么市场,才能参与市场竞争?走市场就要顺应时代跟上形势,你不在江河中游泳,永远都不懂得如何应对暗礁险滩与漩涡风浪。因此很难想象,用非市场化手段去培育一个所谓的“市场”,戏曲的上述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其实,上述那些问题不是戏曲走市场的最主要问题。以培养青年观众为例,猴年马月后青年人都懂欣赏戏曲了,但如果你编演的剧目依然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垃圾剧目,舞台呈现的审美元素依然与青年人的审美品位隔阂,他们照样不会捧你的场。笔者所在的广州市,懂欣赏粤剧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粤剧观众现在只有3000人左右(粤剧行内经常提到的困难之一)?再说戏曲观众老年化问题,事实上老年人这一群体就非常庞大,能吸引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剧场就不得了,但现在却连老年观众也吸引不了多少,又怎能老拿青年观众问题说事呢?根本的事实是,戏曲走市场,目前来说无论是经营机制,还是在这种机制运作下所提供的商品(剧目),都不具备参与文化娱乐市场竞争的优势,还远未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这才是当前戏曲走市场化道路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毋庸讳言,戏曲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自然有它与物质商品不同的地方,或者说特殊性。但是它的特殊性,绝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亦即上述所指其它商品也会碰到的一类问题。戏曲(艺术)最主要的特殊性在于:审美的愉悦性、艺术的独创性、不可批量生产不可重复的“单个性”。中外戏剧史证明,创作一个成功的剧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偏偏现在有些人把戏曲编演看得太容易太简单了,不把其特殊性当一回事,往往用一些行政手段或物质生产的方式进行剧目编演,不屑搞“艺术创作”,热衷搞“艺术制作”。他们无视真正的戏曲精品,是创作主体独特的生活体验独到的见解,心血熔铸孕育而成的精神成果,而随意把缺乏审美价值的题材内容,充满主观臆想、情感逻辑混乱的虚假故事,辅之以唱做念舞充当戏曲艺术塞上舞台;他们不知道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艺术胸怀,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必备条件,封闭自大,听不进批评意见哪怕是善意的劝勉,把缺乏艺术独创性和人物概念化,在小圈子里交口吹捧的剧目向观众推销;他们不顾戏曲既要赏心又要悦目的审美特性,凭着有公共财政买单的底气,或为政绩或为媚上或为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把平庸的剧目随意冠以“精品”、“优秀”称号现身舞台;他们观念陈旧又不自醒,学养不足又自以为是,无法站在时代思想发展的前沿,在剧目中发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以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却不时把隐含崇皇情结、个人崇拜、官本位、甚至褒扬封建伦理、无视个人的生存价值、蔑视人的生命等一类缺乏现代人文意识的剧目投放市场……更令人不解的是这类孤芳自赏的剧目,有些却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这个奖那个奖,这不仅加重了评判戏曲艺术的标准失范,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对戏曲市场的负面影响。当今的观众既不是昔日只有戏曲可欣赏的观众,也不是容易被漂亮的口号、虚假的宣传所蒙蔽所“忽悠”的观众了,面对上述这些情况及其编演的剧目,他们能买你的账么?某时某地昙花一现的热闹掩盖不了整体的衰微。常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不是外因,笔者坚定地认为,当下戏曲走市场最需要解决的是戏曲自身的一些问题,戏曲自身的问题不解决,无论怎样扶持,如何爱恋,戏曲市场都难有兴旺之日。对此,我们不妨看看台湾京剧现代转型走过的路子,或许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京剧在台湾也是备受青少年观众冷落。后来,以“雅音小集”和“当代传奇剧场”为首的民间京剧团,以全新的戏剧观念,编演了一大批新戏,从而培育、吸引了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大批新观众。“雅音”班首、名伶郭小庄他们认为,京剧的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不是青少年欣赏京剧的主要障碍,主要障碍在于其叙事手法和戏剧内涵。所以“雅音”新戏的编演,“强调情节的浓度、份量与曲折度”,淡化以“线性”为主叙述故事过程的传统叙事手法,融会贯通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目的不仅是呈现表演的时尚,而且是更深刻地揭示戏剧内涵、刻画人物性格。最为难得的是他们抛弃了传统戏曲屡屡强调的善恶报应教化功能,僵化刻板的“为皇上为国家输忠尽智”的道德观宣扬,以及忠奸叛然、正反二分的人物类型化的剧目编演模式,以极具现代价值取向的新戏改变了台湾京剧的“性格”。例如他们上演的京剧《归越情》,与传统的范蠡、西施故事的思想内涵完全不同,剧目没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教条,却以西施怀有夫差的子嗣后回国的遭遇,“从人性化的角度展现勾践、范蠡 、西施、西施腹中敌君子嗣之间的复杂人物关系,直探人性底层的幽暗阴森”。这样的剧目,带给观众的是对人性寻幽探微产生浓浓的审美乐趣和沦肌浃髓的灵魂撞击。正是这类具现代戏剧观念和丰富审美内涵的新戏编演,改变了台湾的观众对京剧的看法,各年龄层次的众多观众又重新燃起买票踊跃观看京剧的热情。正如台湾著名编剧家王安祈所言:“如果没有雅音小集和当代传奇剧场以新观念培养起一批新观众,京剧在台湾恐怕早就断层了。”

长期以来,我们的戏剧院团习惯于体制内国家包养的生存方式,现在要转型要走市场,的确需要有一个过渡期,需要培育自己的市场,因而政府的扶持尤显重要和必要。但这种扶持也必须是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法则运作的扶持。如果以非市场化手段去培育所谓的“市场”,无非是像过去那样,以行政运作、政府包揽买单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但建国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用这种非市场化的手段是培育不了什么市场的,政府一“断奶”,剧团日子就难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平竞争,利益贴身,优胜劣汰。倘若剧团老是在无盈亏之虞,无贴身利益牵连的轨道上运作,永远也不会培育出自己赖以生存的剧目和市场。因此,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自觉参与市场竞争,是戏曲走市场获得成功的前提。只有置身于市场的实践中,熟悉市场和掌握市场规律,才能开拓培育出自己赖以生存的市场。用非市场化手段培育的“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戏曲走市场化道路,而且还会给戏曲走市场化道路带来诸多障碍。

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戏曲从业人员来说,只有走市场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人往往在困境中,其聪明才智才能淋漓尽致地迸发出来,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社会的安定,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村或城市文化娱乐市场潜力巨大,问题是如何开拓与培育。其实,走市场等于换一种新的活法,这也未必就是倒霉的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困境的磨练和艰苦的脱变,一定时间后,或许大家活得比先前更潇洒,更有生命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