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要为戏曲继承提供广阔的创新天地

2016-07-13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颜玉艳
配图 图自网络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戏曲曾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文艺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就了很多令观众耳熟能详的戏曲经典曲目,也成就了很多戏曲名家名角,以及众多知名的戏曲作家。 

时至今日,戏曲的继承岌岌可危。在经济转型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人民的娱乐文化方式不仅只局限于戏曲,年青一代似乎更愿意接受那些带着“洋气”的文化,对于戏曲,许多人认为它的曲辞太难理解,唱腔太过拖沓,有时候一个字的音要拖好久,听得人昏昏欲睡,远没有那些流行文化那么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因此,中国的传统戏曲的受众在减少,戏曲的地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发展也越来越艰难。然而,戏曲的传承发展却少不了年青一代的“接力”,若想要吸引更多关注,吸引年青一代,戏曲的自身变革势在必行。 

题材选择需创新。题材的创新不仅是要在现代生活中找寻新的题材,也要在传统题材上进行创新。在生活中提取新的题材有利于增强观众对戏曲的共鸣度,让观众有亲身经历之感,例如《董生与李氏》、《程婴救孤》等,用贴近时代的新剧目、新题材,塑造了鲜明而生动的新形象。而对于传统题材的创新,一方面是要保存戏曲本身的的内蕴。一些剧目经过千年积淀和传唱早已深入人心,例如《牛郎织女》、《刘海砍樵》、《四郎探母》等,这些剧目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教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则是要为传统题材增加新的内涵。每个时代所奉行的主题思想各有差别,戏曲承担着“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题材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自然也要与时俱进。 

曲辞设置需创新。中国戏曲中的曲辞向来以优美典雅著称,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许多优美曲辞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但是,在曲辞创作上一味地追求典雅也是不妥的,毕竟如果观众没有一定的文学底蕴,这些曲辞在理解上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李渔就曾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提出:“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然一味浅显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其或俗或雅,则要应情景、角色而生。例如小姐夫人等出口吐词当有隽雅雍容之度,贩夫走卒等则有巷俚流俗之语。所以曲辞的创新也要兼顾通俗性,要可俗可雅。 

曲调需创新。中国戏曲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每个剧种的曲调都各有特色,例如昆剧曲调优雅清丽,悠扬婉转,黄梅戏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这也是曲调创新的立足之地。可以根据传统唱腔的某些旋律、节奏、重新组合唱腔,并结合表演者本身的特点,发展新板式。传统戏中某些很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例如程砚秋的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雅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梅兰芳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在每一出戏中,均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求,设计出大量新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也可以借鉴吸收其他种类的音乐的创作特色,融入新的元素进行创新。 

中国戏曲的传统是其发展的根基,也是戏曲生命力长存的根本。戏曲的传承既要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也要在世界先进文化中获得创作新新意。不仅在新剧目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也要符合现代审美,吸引年青一代对戏曲的关注,如此,戏曲继承方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