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种小剧团 大主题大人物——评秧歌剧《法显》
2016-07-2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辉山西省襄垣县秧歌剧团演出的秧歌剧《法显》于2015年底立于舞台,在县城演出后观众反响强烈,随即受邀赴太原演出,好评如潮。人们感到惊诧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剧团、小剧种小单位,推出了气势如此宏大的戏剧作品。它的成功之处值得分析。
秧歌剧《法显》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山西襄垣籍高僧法显生活在东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他历经14年,跋涉5万里,走遍30余国,取回了重要佛教典籍12部,译著60余卷上百万言,并将所历国家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撰成《佛国记》,成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印度学者恩·克·辛哈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鲁迅也称赞法显是“中国的脊梁”。
用秧歌剧塑造法显,难度可想而知。本剧的成功之处在于选取了法显一生中最主要的典型事件来讲述和诵唱,选取的故事非常精彩——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又将宗教知识穿插其中,每一场的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勾连,部分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如第一场法显与众僧所救的贫穷女子反复出现在之后的剧情中,以她身份的变化来辅助交代法显行程之艰难。结尾处,她投身佛门的悲壮与法显翻译佛经的成功相映生辉,使观众感叹不已,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在这种复杂的情感宣泄中完成塑造。
该剧导演构思的奇特和转台的巧妙运用令人称道。我曾经看到过不少作品使用转台,大部分有堆砌之嫌,无助于故事的推进,甚至是为转而转。秧歌剧《法显》转台的运用体现了导演的匠心。在表现法显历经14年,跋涉5万里的历程时,转台让演员和观众感受时空的巨大转换,体味法显的弘法历程。在本剧末尾,法显与佛经回国时在海上的最后磨难,视频背景与演员表演巧妙结合,水乳交融。
主要演员的沉稳气质保证了法显形象的塑造成功。立于舞台之上的法显,行腔平稳有致,气息控制非常好,吐字清晰,表演与唱腔相得益彰,即使到了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饰演法显的演员也保持着一种沉稳的风度,使观众感到一种宗教戏剧特有的氛围和力度。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但襄垣县秧歌剧团做到了,可喜可贺。
(作者系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