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地方戏曲的发展要注重三个面向

2016-08-0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景俊美
配图

我认为,传统戏曲特别是地方戏的发展要注重三个面向。

首先,面向传统敬而有当。中国戏曲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与艺术传统,具体包括各地方戏曲的艺术呈现差异和不同戏曲流派之间的表演与演唱方式差异等,像豫剧的“吼”、越剧的“柔”、川剧的“高腔”,都是各地方戏曲长久积淀下来的艺术传统。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互相交流与沟通的便利,很多戏曲从业者从其他剧种中汲取优秀的演唱与表演元素,融合到自身的艺术表演中,这是文化交流的良性呈现。但是,吸收与借鉴的前提是对自身艺术形式的深入把握,特别是对这一艺术所负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其地域文化精神的深刻认知之后的有机融合。没有这一前提,简单的模仿与借鉴会陷入目的模糊的“四不像”之中。特别是那些跟着光盘、教科书成长起来的戏曲爱好者,如果没有好老师的指点,他们更容易陷入统一模式、欠缺温度的僵硬表演之中,剧团中也有很多演员陷入歌唱化、同质化、去方言化的模式表演之中。

其次,面向市场以质换量。自从《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以后,北京近一年来举办的大型戏曲展演中,新创剧目占比很高。但是,这其中有多少能够成为舞台保留剧目,有多少可以成为剧团经典剧目?因此,面对市场,不能片面追求数量,不能降格以求所谓创作捷径,更不能陷入艺术创作的低俗、同质与无序竞争之中。

最后,面向观众培育提升。戏曲艺术面向观众必须明了艺术从业者的创作底线并守土有责,具体说来有“三不能”。一是不能欺骗观众。当下,很多新创剧目特别是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主题先行、文辞不通,故事东拼西凑,人物塑造脱离实际,即使后期包装再下功夫,也很难感动观众,更遑论启发人和引领人。二是不能纵容观众。有人认为,为了照顾不同层级观众的喜好,创作上选择观众比较喜欢的轻松爆笑甚至通俗到低俗的剧目,可能更容易讨得观众的欢心。这样的想法是极不可取的。因为艺术的高低,不在于个别观众、个别层级的观众的单向评价,更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够长期保留在舞台上、戏剧史上和观众心中。简单的媚俗不是对观众负责,而是诋毁观众,是对艺术的不负责任。三是不能低估观众。在众多的新剧目中,很多戏是当地政府打造的一张地方文化名片。如果这张名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则无可厚非,但也有一些作品成了“四不像”。作为传统艺术,没有传统的精气神,更不考虑程式艺术的空灵诗意;作为时代先声,与生活真实相去甚远,甚至刻意呈现与人性丰富性相背离的假大空与高大全;作为情感载体,演员为了亮嗓子而歌唱,忽略了作为人物所应该呈现出来的声腔要求与表演水准,这些怎么能叫艺术作品?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