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走内涵提升式的创作之路

2016-08-0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赵伟明

文艺的核心问题就是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种、剧团、剧目、演员就应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本次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参演剧目,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平,剧种特色鲜明,区域文化色彩浓厚,中青年演员挑梁担纲,使我们看到了基层剧团的魅力和希望。为了基层戏曲院团在未来艺术创作上取得更加实在的进步,现提供些参考性意见。

我的想法是,基层院团要走内涵提升式的创作之路。

第一,要盘活存量,提高基层院团创作的内生动力。所谓存量即基层院团现有的常演剧目、保留剧目和看家剧目。院团对于这些戏要从主动适应当前观众审美观赏角度出发,以剧组为单位,调动自身力量在剧本文学、舞台表演、唱腔音乐、服装化装等多个方面经常性地、不间断地对这些戏进行打磨、修饰、完善和提高,使这些戏既保持原有风姿韵致,又高度灵敏与时俱进,达到常演常新的艺术境界。

第二,要做好增量,保持基层院团模仿创新能力。模仿创新是基层院团的传家宝,是节约型、低碳型的创新,主要有移植和搂叶两种方式。搂叶是模仿创新的初级阶段,是把相同剧种的好戏端过来,再根据本团演员的条件进行调整修改,以达到公演艺术水准。移植是模仿创新的高级阶段,是把不同剧种的优秀剧目改编为适应本剧种风格和演员表演演唱特点的新剧目,这是有源头的再创造,成功率高、风险性低。模仿创新是基层戏曲院团不可或缺的创作方式,有利于基层院团创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基层院团创作队伍的搭建,有利于基层院团创作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基层院团供给能力的增强。一个剧团如果能够不断拉出新的菜单,那它赢得观众的底气会更足。

第三,要增加总量,培育基层院团原始创新能力。所谓原创能力就是排新戏的能力,其本质是创作资本的外延型扩张。一是要适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排新戏要讲究时机和条件,切忌目标模糊、心血来潮、盲动乱动。要应运而生,择机而动,明确目标,一旦动起来就要一鼓作气,绝不半途而废。二是要适宜。“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基层院团多为小剧种,要特色为王,量体裁衣。不必过于追求新戏题材重大、场面宏大,使剧团的演员阵容和剧种的音乐积累招架不住,造成“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局面。三是要适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我不主张基层院团过于频密地创作新戏,一般情况下以两至三年时间排一出大型新戏为宜。好戏是滋养出来的,行色不能太过匆匆。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