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基层院团要做留住乡愁的“燃灯者”

2016-08-08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淮中游
配图

虽然过去20多天了,可提起进京演出的事情,山东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冀梅霞仍然难掩内心的兴奋。7月11日,由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创作的我国首部戏曲动漫舞台剧《跑旱船》在北京上演。冀梅霞和她的剧团参加的是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参加会演的剧团有一半以上是首次登上首都的舞台。(8月6日 《光明日报》)  

提到基层院团,必然会想到地方戏曲;提到地方戏曲,则会唤起很多人的乡愁。这样的逻辑,不论你承不承认,但现实中确实存在。人们聆听越剧,除了领略剧情之外,想到更多的是江南越地小桥流水、细腻柔婉的风景;人们倾听豫剧,除了沉醉于剧目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中原雄浑与粗旷的浮想联翩;人们欣赏东北二人转,则直接会领略黑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此外,这地方的腔调,那地方的梆子、坠子等等,其实都可以让人与其所在的地方之间画上一条“连接线”。这就是地方戏曲的“魔力”,这就是地方戏曲燃起的“乡愁”。  

地方戏曲兴起于一方水土之间,是一方人创造的杰作,有当地人来演、来唱,会更形象、更逼真、更接地气。这就注定了各地基层院团要扛起地方戏“大旗”、担起演好地方戏的责任。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地方的基层院团也是这样做的。很多人可能会依稀记得,小时候乡间固定或不固定的戏台随处都是,每到重大节日或乡间集市开集之时,地方剧团总会在这些场所传唱地方戏曲。那时,基层院团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活跃节日气氛上,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很快取代了人们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新兴媒体可以直接收听收看原来的地方戏,加之各类影视作品以及其他现代文艺形式的强烈冲击,很多基层院团渐渐失去了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由此导致的是,不少基层院团纷纷解散,人们再观看“现实版”的地方戏简直成了一种奢望。这无论是对基层院团工作人员的生存发展来说,还是对地方戏曲的传承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更为关键的是,如此局面已经严重触动了很多人的“乡愁”,不知多少人在担心,将来还能不能听到代表家乡的曲调和乡音。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戏曲的衰退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从顶层设计上给予地方戏曲重新规划和定位。2015年7月,国家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支持戏曲事业发展的最全面、最具体的文件。随后,文化部又将“送地方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基本服务项目”。所有这些预示着,地方戏曲再度繁荣必将很快到来。而基层院团必将再度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小小的邮票是文化的象征,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地方戏曲可不就是“邮票”中的一景么?它的存在,让乡音更近、乡愁更浓,让很多人远在千里、万里之外,也放不下对故乡的眷恋。而基层院团可不正是留住乡愁的“燃灯者”吗?我们期待,更多的基层院团强起来、壮起来,为人们“留住乡愁”出把力、使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