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以地方戏曲激活乡土文化自豪

2016-08-09 发表|来源:中国文明网|作者:夷门
配图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一年多来,戏曲界涌现了一批剧目和人才,戏曲演出市场更加活跃,戏曲院团的生存发展环境向好,戏曲传承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8月2日至27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16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将在北京上演。剧目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带领观众开启“北京故事”之旅。让人们看到了地方戏曲繁荣的春天。(8月6日 《人民日报》) 

当下,“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基层农村重要的发展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注重物质发展的同时,也要让地方戏曲得到复兴传承,给“美丽乡村”带来厚重的精神动力。 

地方戏曲是传统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基层乡村、村镇流传的作品,多是流传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经典作品,传统价值观的仁义礼智信勇、崇德向善,孝敬老人、自强不息、朴实厚道、乐于助人、守望相助等等,在作品中多有体现。比如豫剧《墙头记》,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一些现代戏剧,则对和谐、民主、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积极传播。戏曲节目带来了朴素美,也送去了温暖的精神和道德感染。基层老百姓多具有土地一样的性格,像大地一样宽广诚信,与这种文化熏陶不无关系。——基层戏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身心、 涤荡尘埃的功效,是价值发展的推手。此言不虚。 

地方戏曲蕴含妙趣横生、通俗易懂的乡村美、乡土美。基层老百姓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更喜欢“向上向善的通俗美”。比如地方戏曲,多吸收了本地方言、土话、大白话、家常话等等,甚至连行腔走韵都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比如戏剧中的“哭戏”,就借鉴了农村人悲哭时的腔调。这种长在大地上的戏曲文化,具有典型的乡村特点、基层特点、民族风格,也是一种大美。因为审美规律就是,俗到顶点也是大美,是所谓的“俗到极致便是雅”。让戏曲成为文化百花园中的璀璨明珠。滋润着基层老百姓的精神发展、审美发展,让他们的内在也像戏曲文化一样,多姿多彩,充满美感,充满希望的力量。 

地方戏曲激活了乡土文化、农耕文明自豪感。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让中国人更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崇尚真情、向往和平等,营造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可持续发展。而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咄咄逼人、过于强势。这种乡土文化、农耕文明,曾经为中国和世界文明,做出过突出贡献,比如四大发明等。所以,在竞争白热化、精神逼仄化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地方戏曲,激活乡土文化自豪感,物质发达了,也要留住内心的安静;融入国际大家庭,也要留住中国农耕文明的根脉。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本。用这种“地方戏曲很优美”的价值自信、文化自信,为自我积累更多和谐动力,为“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带来厚重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