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戏曲传承发展贵在求新

2016-08-11 发表|来源:中国文明网|作者:板桥居
配图

当下,要想让古老的戏曲,释放出澎湃的艺术活力和竞争力,贵在求新。 

创作新本子。让21世纪的现代人,欣赏上古时代的戏剧,总会有疏离感、距离感。而戏剧节目中确实蕴藏着值得敬畏的厚重文化。如何解决这个两难情况呢?多创作新剧本。多将创作眼光投向火热的现代生活、充满竞争的时代潮声,特别要多关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现代故事、中国故事。并且吸纳各种新语言、基层语言,甚至是健康的网络语言。戏剧内容新了,时代性、时尚性元素多了,老百姓的观赏兴趣和关注度,就能提高很多。 

开拓新路子。在中国网民已达到七亿总量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搞好基层大戏台,更要搞好“空中大戏台”、“网络大戏台”,借助于互联网通道、智能手机等,让戏剧精品在网络空间激情传播,甚至可以开设戏剧网上直播等。让传统戏剧找到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新路子。比如河南电视台的“公共大戏台”——《梨园春》节目,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精选“戏剧高手”,在《梨园春》节目“戏剧打擂”,让戏剧发展形成了火爆局面。 

培养和发现新苗子。戏曲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人的发展、人才的竞争,需要优秀的人才支持。因此,应该在培养新苗子方面,多下功夫。可以通过公共制度扶持、政府重视,为新苗子培养大开绿灯,让优秀青年选择戏曲发展,比如上海戏剧学院向全国寻觅对表演有强烈兴趣,又有表演天赋的“好苗子”,优秀学员或可直接入学,留住优秀人才。还可以通过“学馆制”试点,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养好“明天的台柱”。“新声代”实力强了,能力足了,老唱腔就能得到传承。 

培养新粉丝。受到声光电影等现代传媒影响太多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总觉得戏曲节奏太慢,欣赏起来不过瘾。甚至将这种传播,当作一种文化落伍,进行无声的逃离。没有健康、稳定、铁杆的观众群的支持,戏剧就很难得到壮大、发展。因此,我们应多培养戏剧粉丝,比如,可以通通过戏曲进校园,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戏剧背后的慢节奏和悠扬,是一种朴素的大美,自觉成为忠实的观众,为戏剧发展提供支持力。比如上海昆剧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走进大学去培养市场,培养“昆虫”,为昆曲留住了大批的消费群。 

总之,我们要善于求“新”,注重创新,让戏曲发展迎来焕然一新的发展格局。